培训的前世今生(三)培训的“化学反应”

  

培训的前世今生(三)培训的“化学反应”

  党政人才培训部  徐倩 许晶

  培训发生作用的过程也就是学员如何实现从现状到预期的跨越。在这一领域,一个多世纪以来教育心理学论述颇丰,对培训理念、方式方法的影响也最为深远。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大的研究流派,行为主义、认知—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

  (一)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学习者受到外部环境刺激,通过强化和反馈,做出相应的反应。行为主义否认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用实验中对动物学习的研究成果推导人类的学习规律,把人类的学习看成是被动接受,学习的动机只局限于外部动机。人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使之不断强化和持续。

  (二)认知—建构主义

  随着行为主义对人和学习的简单化处理和自然主义倾向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认知主义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它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发现并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再是外部刺激被动的受体,而是根据自己的偏好对信息进行有选择加工的主体。研究的重点不再是外显的行为,而是聚焦人脑如何进行选择、处理、加工等工作机制。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强调知识的意义依赖于学习者,知识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动态性和相对性。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建构主义在教育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革命,对青少年教育、企业培训、干部培训都产生了现实而深远的影响。在干部教育培训领域,通过案例、现场方式营造学习情境、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支架式教学、引导学员进行意义建构等教学探索广泛开展。

  (三)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相较于认知建构主义,更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更关注学习中人的情感、尊严、价值等高级需求,核心理论基础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克雷顿·奥尔德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ERG理论,即人们存在生存(Existence)、相互关系(Relatedness)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学习,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不仅是知识的获得、行为的习得,还有人格的完满和自我的实现。当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人本主义主张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则应当由学生自己主导。

  三大流派的理念对干部教育培训的影响集中表现在教学双方关系变化和培训方式方法的迭代升级上。

  一是在教学双方的关系,学员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过去教员主导着课堂,学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现在强调要以教员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教员不再仅仅关注讲了什么,而是更关注学了什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身兼引导者、促进者、催化者等多重角色。学员的学习动力不再是仅靠外部动机的强化,而是更注重调动内在学习动机,激发自主学习、发现学习。

  二是培训方式方法不再是课堂讲授一统江山,研讨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等培训方式逐步引入干部教育培训实践。访谈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等能够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与学员培训需求紧密结合,有助于培训所学向工作实践有效迁移。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等能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员从旧的经验、认知向新认知的自我建构,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干部自主选学能让学员自主选择参加教育培训的机构、内容和时间,充分考虑了个性化、差异化的培训需求。每一种培训方式的实践背后需要对培训理念的高度认同、对培训内容的深刻理解、对学员群体特点的准确把握等。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以开展三位一体班次创建为抓手,推动培训方式方法的创新融合,以问题为导向,贯穿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突出讲授式、研究式、实践性教学方式方法融合,有效提升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