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距离成都78公里,属“成都半小时经济圈”,是进藏入滇的咽喉要道。县域面积583平方公里,辖8镇3乡1街道,132个村(社区)、总人口28万,森林覆盖率52.8%,是国家级生态县。近年来,蒲江立足成都西南生态屏障的县情,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禀赋和规模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实施“国际接轨的有机农业基地、生态工业基地、健康休闲基地和宜居、宜游、宜业生态新城”的“三基地一新城”发展战略。
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 “四川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先后获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 “全国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级茶叶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区”连续多年被评为四川省“三农”工作先进县。2016年出栏生猪65.2万头、兔192.6万只、禽375.47万羽,畜牧业产值14.7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6.2%。2016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8.48亿元,同比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19元,同比增长9.5%,城乡收入比为1.56:1。
二、治理背景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要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上世纪90年代,蒲江县生猪年出栏超100万头,农民人均出栏生猪达5头,位列全省第一。在重生产发展、轻环境治理的历史阶段,畜禽养殖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也形成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农村处处可见畜禽粪便直排,四处横溢,曾经的清水沟渠,变成了人人避而远之的臭黑肮脏之所。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人民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相关投诉举报日益增多,畜禽养殖污染能否有效治理成为蒲江畜牧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治理思路
依托优良的生态资源禀赋,坚定建设与国际接轨有机农业基地长远目标,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四个三”工程,坚持“茶叶、生猪、水果”三业并举;“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三化促动;“品种、品质、品牌”三品提升;“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以“种养平衡,绿色发展”为理念,以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产生、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坚持农业部“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充分依托全县种植业发展优势,采取“就地循环”和“转运异地循环”的模式,整县推进种养循环利用,实现畜牧业养殖绿色发展。
三、治理措施
(一)创新“3+3+6”治理模式,有效遏制面源污染
1、实施3大工作举措:制定一个办法——《蒲江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坚持一个原则——种养平衡;完善一个宣传体系——广泛宣传深入人心。
2、采取三种处理方式:干湿分离——干粪生产有机肥,尿液农田利用;雨污分流——对露天储粪池、干粪场和粪水沟搭建防雨棚;高峰分离——修建公共储粪池,解决用粪淡季易发生的高峰污染问题。
3、发挥六类群体作用
(1)群众监督:出台《蒲江县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暂行办法》,村村设立违法排污有奖举报电话牌,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监督,经查属实的每件奖励100-1000元。
(2)村社包户:在摸清养殖存在污染及污染隐患养殖户的情况下,由各村(社区)同乡镇人民政府签订治理目标责任书,实行“一对一”的整改落实。
(3)乡镇包村:县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对乡镇的目标考核,要求各乡镇成立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乡镇干部包村的工作格局。
(4)部门包片:全县乡镇分成3个片,环保、农发、水务各包一片,年终由目督、监察、环保、农发和水务等部门组成联合考核组进行抽查考核。同时,县目督办和环保局牵头对各乡镇每季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通报。
(5)社会服务:一是由乡镇政府公开招标组建服务队伍,开展“服务外包”试行工作;二是按照“政府搭台、合作社牵头、业主自主经营”的模式,大力发展抽施粪机服务队伍;三是按照“谁受益、谁付款”的原则,将沼渣沼液运送施用到茶园、柑橘园、猕猴桃园及各类种植基地。
(6)业主自律:户户签订污染治理承诺书,保证畜禽粪便不外排;村(社区)制定村规民约,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耕保金等资金政策挂钩,督促农户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
(二)推进畜禽粪污治理PPP模式,突出综合利用
2015年,我县被省农业厅作为全省运用PPP模式开展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试点县之一。蒲江以农林局作为项目发起人,在12个乡镇中选择了6个乡镇作为PPP模式试点。公开选择适合的社会投资人开展伙伴式合作,双方以畜禽粪污综合利用项目为载体,通过签署合同明确权利、义务,相互协调、合力决策,共同推动畜禽粪污还田资源化利用工作,在提升耕地土壤地力的同时,有力推动了畜禽粪污治理成效更上新台阶。
1、明确技术措施。一是严格畜禽养殖区域化管理和布局;二是按照饲养生猪50头(或禽兔500只)配套沼气池15立方米、储粪池30立方米、堆粪场15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沼气池、储粪池、堆粪场等处理设施;三是改水冲式清粪为干式清粪,降低液体粪污量和处理难度;四是按照存栏5头猪(或禽、兔100只)1亩种植基地的标准配套种植业基地;五是将发酵处理过的畜禽粪便、沼液综合利用还田、还林。
2、明确目标任务。一是在试点乡镇深入开展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沼肥利用率100%;二是购置沼渣沼液抽渣车,用于沼液运输;三是修建田间沼液贮存池;四是耕地土壤地力提升监测。
3、明确推进模式。一是公开选择合作伙伴。以试点乡镇主导、县级相关部门参与,按照自愿、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采取农民群众评议的方式选择确定合作伙伴,确保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平等参与竞争,全县选择了6家合作伙伴。县政府与试点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试点乡镇、村分别与合作伙伴签订合作协议,确保了该模式的顺利推进。二是确定资金补助环节和标准。按照政府购买服务、业主和农户自筹的方式进行资金筹措。乡镇、村、合作伙伴购置沼渣沼液抽渣车每辆补助5万元,修建200立方米田间沼液贮存池每口补助2万元,在沼肥转运环节中按每立方米政府补助20元、养殖户自筹5元、种植户自筹17.5元。
4、建立评估体系。建立起村查、乡审、县指导的三级监管体系,严格按照监管程序加大监管力度,实现畜禽养殖粪污循环综合利用常态化。项目实行台账管理和月报制度,每次粪污转运及还田情况须经种植业主、养殖业主和机手三方签字确认,合作伙伴于每月20号前将当月台账交所在乡镇,乡镇汇总当月进度并上报县农业主管部门,并按照不低于20%的比例对当月完成情况进行随机抽查核实。委托四川农业大学,严格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要求,对项目实施前、后土壤进行取样化验,科学评估实施效果。
截止2016年底,全县共投资1530万元,采用PPP模式有效处理25万头生猪产生的粪污量30万立方米,实现沼肥还田10万亩,沼肥利用率100%。
(三)全面推进病死畜禽集中专业无害化处理工作
为进一步降低动物疫病发生风险,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护环境,采取多项措施切实加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
一是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自2013年6月起,我县构建了养殖业主、保险公司、无害化处理厂与动物卫生监督机构“3+1”四方联动的无害化处理长效运行和监管机制,与成都市科农动物无害化处置有限公司签约,对全县病死畜禽进行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
二是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抽调12个动物卫生监督分所的40余名工作人员对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过程进行全程监督。针对具体病死畜禽收集的实际情况,由养殖业主、无害化公司收集人员、保险理赔员,动物卫生监督分所监督人员四方签字确认;收集的病死畜禽进入无害化处理厂后由驻厂官方兽医按收集单记载的情况核实数量,同时对无害化处理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做到了处理的病死畜禽来源明确,收集人员清楚,监督人员到位,实现收集、处理全程可追溯。
目前,正在推进构建无害化处理信息化监控平台建设,搭建养殖环节、屠宰环节及诊疗环节病死动物从收集、运输、处理和产品流向全程可控、可追溯的GPS监管系统。该系统包含GPS加强型终端、车载摄像机、拾音器、触发门磁。具备远程监控、紧急报警、轨迹回放、里程统计、超速报警、越界报警、远程升级和摄像拍照等功能,可通过实时对话完成实时调度及现场指挥,实现了我市对病死动物收集运输的远程监控。
三是大力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媒体、报纸、入场入户等形式,宣传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补贴政策和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危害,提高养殖户的无害化处理积极性和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已累计发放资料15万余份,覆盖全县各个养殖场和各村(社)。
四是强化监管,严格执法。通过走访养殖户、电话监督、到场检查等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监督,对贩售病死畜禽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一经发现,严肃查处,确保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长效有序进行;2013年以来,查处外来人员贩卖病死生猪案5起、运输病死生猪案1起、违法处置病死生猪案2起,涉案人员9人,案值5.0796万元,罚款金额1.035万元,移送公安机关5起6人。
五是严把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关。夯实检疫力量,严格执行动物检疫申报制度和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规程,确保动物产地检疫率、屠宰检疫率到达100%。
六是无害化处理补助全覆盖。为提高养殖户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积极性,2013年起对病死生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规模养殖户按80元/头标准进行补助的基础上,自2015年1月起,按照《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成办法【2014】50号)精神,将所有病死生猪、牛、羊、小家禽、兔、鱼等病死畜禽全部纳入无害化处理补贴范围,顺利推行和实践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
四、治理成效
该项工作实施以来受到农业部、省农业厅、市农委及环保系统的高度肯定,治理成效及机制多次被中央、省、市主流媒体报道,并在全省生态农村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今年,蒲江县也作为成都市唯一的区(市)县被省农业厅推荐为“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创建县。具体成效如下:
(一)畜禽养殖污染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目前,全县共建成户用沼气池22085口、大中型沼气工程870座,贮液池174000 m3、干粪堆腐场45000 m2,养殖户粪便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组建26个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服务队、购置了抽施粪机175台、抽粪泵12372台,实现全域全覆盖服务。建成有机肥厂6家,年处理畜禽粪便近10余万吨。截至2016年12月,全县累计集中处理病死猪12.1081万头,病死禽1.356万公斤、鱼0.08万公斤,为畜禽养殖户申请补助资金937.9645万元。
(二)农村环境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自开展整治工作以来,累计关停和转产畜禽污染养殖场(户)176户,通过实施标准化圈舍改造,配套完善相应的粪污处理设施,实现养殖户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100%,无害化处理率100%,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养殖粪污直排、露天堆放,农村畜禽粪污横流脏乱差等现象基本杜绝,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逐渐恢复,畜禽养殖污染投诉举报案件大幅下降。
(三)产业增效多方共赢,耕地质量明显提升
通过种养结合,还田利用,结合高效有机肥利用,大大提升耕地质量,提高了土壤保肥蓄水的能力,促进农产品品质改善,实现农民内生性增产增收,同时带动社会化服务组织增收和劳动力就业,有效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2016年蒲江县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共使用畜禽粪便沼肥生产的有机肥15万吨,完成土壤改良22万亩,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2个百分点,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了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柑橘、猕猴桃水果平均亩增产5%,亩增收达375元,同时逐年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亩节约150元,每亩平均节本增收525元,全县22万亩,可实现增收1.15亿元。抽施粪机每年每台服务收入达6万余元,每台可解决3个劳动力就业,全县175台抽施粪机年服务收入可达1050万元,带动就业525人。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有机肥推广使用过程中,由于成本较同等肥率的化肥高,且施用人力较大,依靠市场自身调节,效果不好。建议加大对使用有机肥农户的专项补贴,提高农户利用积极性;二是在我县,畜禽养殖粪便主要以生猪粪便为主,而生猪粪便的有机质含量相对较少,有机肥生产利用率很少。建议加大对有机肥厂的技术革新支持,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速推进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
据了解,针对病死畜禽集中专业无害化处理没有专门的监督管理条例和操作规程,建议建立相应的法规、规程。
目前在PPP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转运费用补贴方面。目前转运一车沼肥(4立方米)成本约170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80元、养殖业主承担20元、种植业主承担70元,财政资金一次性退出后80元资金缺口分摊到种养殖业主势必会影响其积极性。二是固定设施补贴方面。如采购沼肥转运车辆,既要考虑适合当地路况和动力,又要考虑上户、购买保险等,投入大(每辆约12万元以上),合作伙伴自等资金困难;另外,在用肥淡季养殖粪污需临时储存,大部分散养殖户只修建了10立方米户用沼气池,蓄粪量有限,而修建公共储粪池投资大,合作伙伴无力承担。建议财政补贴资金侧重于服务队伍建设和设施设备添置,降低运输环节费用补贴比例,提高运输设备、储存设施补助占比到50-60%。
下一步,蒲江县将继续以“工业突破、城市建设、农业提升”为引领,以创建“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为契机,坚持走“种养循环,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推进我县畜禽粪便综合处理利用工作,实现畜牧行业的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发展,努力建成“美丽蒲江·绿色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