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向失信企业亮剑

  2016年全国农牧渔业第五期国家优势制种基地县农业局长轮训班上,甘肃张掖市的种子企业信用评级做法引起了学员们的广泛关注。张掖市采取了几项措施推动企业信用评级,规范企业行为,对基地监管起到积极作用。主要做法是:

  第一,企业评分制,筛选“优等生”企业。通过将企业的上一年度种植规模的落实情况、企业纳税情况、企业内部管理情况、农户合同的履行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违法制种行为等纳入考核范围,通过硬性指标给企业打分,这样那些规模化程度高、内部管理规范和有着良好社会信誉的优质企业进入“优等生”范围。这一举措不仅能够激发企业良性竞争意识,也能够促使企业在评审前主动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形成自动纠错的良性机制。

  第二,持证制种制,建立种业行业的“准生证”。从源头上加强种子市场的监管,是管好种子生产的第一关。张掖市通过对59家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后,对于达到一定等级的企业发放准入证,准予其进入基金从事种子生产,对于没有达到相应级别的企业,不发准入证,坚决将违法制种企业拦在基地大门之外。

  第三,规模授信制,将企业信用与生产规模相挂钩。在评审结果出来以后,在制定下一年度制种计划时,诚信级别越高的企业,其获得的准予生产规模越大,政府通过企业诚信度将制种规模和制种企业能力相挂钩,提高种子生产的可预期性和可把控性,降低了种子生产的风险。

  第四,公示公信制,利用好社会监督这把利剑。这一举措是指将企业的信用评价状况通过报纸、媒体进行公示,这样既能对农户的选择有一个引导的作用,也能起到公示公信,强化社会对评审过程的监督,真正做到公平和公正。

  第五,诚信黑榜制,清理制种行业的“僵尸企业”。“僵尸企业”是指那些在市场上没有任何竞争力,而仅仅依靠政策扶持或政府的补贴生存下去的负债企业。张掖公布的诚信黑榜上的3家制种企业,最后都已倒闭为结局。企业信用评价结果的公开,不仅能够将失信企业的诚信情况对社会公示,那些长期负债靠政府补贴的企业必然经常登上诚信黑榜,这大大有利于及时清理制种行业的“僵尸企业”。

  学员们一致认为,张掖市对企业信用评级的做法,既遵守了现代企业政府监管的一般规律,也反映了制种企业的特殊性,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因地制宜,制定企业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张掖的成功,首先依托的是一套科学精细的评价规则。企业信用评价首先需要政府出台和细化评价标准,使得评定工作有“章法”可寻,有“规矩”可引。但是,办法的出台要严格参考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当地的企业信用评价管理办法。

  二是将信用评价和政府监管相挂钩,源头规范制种秩序。企业信用评价的效果,关键在于当地政府对评审结果的使用。张掖将企业信用评价结果直接和准入证、生产规模相挂钩,不仅能够净化种子市场环境,落实种子企业的责任,还能够从根本上对基地的制种秩序起到良好的规范和监管作用。

  三是强化信息公开,实现公平公正。无论是诚信黑榜起到的联动效应,还是报纸对良好信用企业的宣传报道,都能很好地利用社会舆论强大对企业责任意识的监督。评审结果的公开,也是政府落实信息公开责任的重要举措,社会公开,无疑对评审过程的公开公正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这一举措无疑提高了政府管理部门的公信力。

  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履行好政府的服务职能。现代政府职能的转变已经从过去以管理为主的时代发展到服务政府的时代。在制种方面,政府的一大职责是服务好制种企业和制种农户。政府应积极为企业和农户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平台。将企业诚信评价纳入政府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不仅能够企业宣传好企业形象,更能够农民提供全面、真实、可靠的信息源,政府这支“有形的手”和市场这支“无形的手”形成有力的合力,打造基地良好的制种环境。

  种子企业是将种子推向市场、走进田间的最后一环,对种子企业的监督是保证种子质量的最后一道阀门。张掖市的成功做法,不仅实现了对种子企业的监督,强化了种子企业的责任意识,规范了种子的生产和经营行为,保证了种子生产的质量和规模,对不合理企业的清理也有利于催生优势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为种子生产的产业化和规模化保驾护航,从而为种子基地的“五化”建设进程铺就一条平稳的发展道路。

  (刘宗珍)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