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异地种养结合新模式

  奶牛养殖规模化是奶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发展规模养殖有饲料采购难和粪污处理难两大难点,“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是解决上述两大难题的有效途径。全国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第8期奶牛养殖大县畜牧局长班学员建议,北方养殖大县与东北产粮大县可探索异地种养结合新模式。

  据培训班上调查,有60%以上的养殖大县无法满足本地“种养结合”模式推广条件。当前,种养结合模式推行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养殖大县方面,我国奶牛养殖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当地一年一季的种植制度导致就近青贮饲料供给能力不足,同时规模养殖产生的粪污往往超出当地粪污消纳能力,亟需打开有机化利用的销路。据测算,一头体重为500-600kg的成年乳牛,每天排粪量30-50kg、尿量15-25kg,一周的粪污加工成有机肥就可供二亩粮食作物施用。种植大县方面,由于长期超负荷使用土地和化肥过度使用,导致面源污染和土壤肥力下降,需要大量有机肥改良土壤。针对东北黑土地土层变薄、土壤有机质下降严重问题,国家近期已经启动黑土地保护计划,希望利用有机肥培肥地力。相比家禽粪污和猪场粪污,奶牛粪污重金属含量少,比较利于保障粮食产出安全。

  学员建议,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奶牛粪便资源化利用,实现异地种养结合的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引导种、养大县对接。组织种植大县和养殖大县的经营主体(规模化养殖场、有机肥生产企业、种植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对接,就有机肥数量、质量、价格,以及青贮饲料生产等合作意向进行洽谈,实现饲料生产和有机肥生产的订单式互补供应。

  二是对奶牛粪污有机化利用给予全过程政策扶持。在生产环节,提供肥料生产机械购置补贴等政策支持;在运输环节,学员反映《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国务院令[2013]643号)的出台非常及时,建议对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生产有机肥产品的经营主体提供运力补贴,尤其是对于运往东北粮食主产区的加大补贴力度。在使用环节,将有机肥施用机械研发纳入正在编制的《东北黑土地保护“十三五”规划》,对购买使用有机肥产品的经营主体给予补贴,可以参照国家农资综合补贴中对使用化肥的补贴标准。

  三是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对于受土地、资金因素约束,无力开展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规模化养殖场,当地政府可在税收、用地指标等方面给予优惠条件,引导工商资本在城郊肥源集中区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周边建设有机肥工厂,设立可共享的有机肥生产基地,逐步实现规模化养殖场奶牛粪便资源化。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