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第8期奶牛养殖大县畜牧局长班上,多地学员反映,奶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严重影响了奶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而传统培训效果差、效率低,很难满足奶业现代化建设、国际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奶农培训亟待升级。
学员认为奶业生产和奶农培训具有如下特性:
一是产业布局具有分散性,人员难以集中。牧场地区一般地处偏远,且因防疫及环保要求,牧场之间应保持一定间距。有内蒙古学员举例,当地各牧场之间往往相距40km-50km,人员集中培训难以实施。
二是生产过程具有连续性,受训时间受限。奶业生产链条较长且环环相扣,奶农每天需定时“三饲喂、三挤奶”,并定期清理粪污,从业人员难以抽出整块时间参训。
三是能力素质要求复合性,人员基础较差。奶业从业人员需要具备饲草种植、奶牛饲养、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等多方面知识技能,当前无论奶农还是养殖场场长的基本素质与奶业提档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此同时,中国奶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澳自贸区已结束实质性谈判,实施近30年的欧盟牛奶生产配额也于今年4月取消,加快我国奶业转型升级步伐刻不容缓。培训现代职业奶农需要探索新的培训方式。
为此,学员建议:
一是送教上门,小班教学。来自内蒙古的学员反映,去年在奶源聚集区举办的伊利奶牛田间学校,每期25人左右,采取以学员为中心的参与式培训方式,教授国际先进养殖技术,强化现代奶业发展理念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参训学员普遍增强了节本增效、合作共赢的意识,政府、企业、奶农三方给予好评。
二是按需培训,因材施教。来自河南郑州的学员反映,连续几年来,当地注重培训前期调研,根据奶农不同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岗位特点,深入挖掘奶农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需求,培训接地气、受欢迎、效果好。
三是知识与技能并重,线上与线下结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超过9亿,广大奶农利用智能手机上网已经很普遍,这为奶农培训提供了新手段。学员建议,可尝试开展远程教学,在手机终端实现课程讲授、问题答疑和技术指导,线上讲知识,线下练技能。还可以积极开发微视频课程,让奶农有效利用工余碎片化时间充电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