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蓟县百村、千户发展休闲农业

  蓟县位于天津市最北部,辖26个乡镇,949个行政村,总人口84万人,总面积159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840.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2.9%。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47%,山区达到75%,全县划定生态用地总计762.6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48%,被天津市确立为生态涵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山水城田相互辉映,组合性好、优化度高。20余个景区景点,已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20万亩果园、8万亩设施农业、4万亩苗木花卉,适于发展林果游、农业游、花卉游等;上万年的人类活动史,留下了众多古村、名胜、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和故事传说、民间技艺、时令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转型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

  蓟县休闲农业始于1994年的农家乐。经过21年的发展,形成了“百村创建、千户发展、万人参与”的格局。目前,全县有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3个,全国特色景观名镇1个,市级旅游特色村点104个,乡村旅游经营户1300户,果品采摘园4800亩,直接从业人员8000人,间接从业人员4万人,涉及13个乡镇,受益人口达10万余人。2010年,蓟县被评为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下营镇常州村、穿芳峪镇毛家峪村、下营镇郭家沟村相继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4年,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4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亿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成为该县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蓟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引导扶持,促进规模发展

  一是坚持上下联动,健全工作体系。从2005年开始,成立了县、镇、村三级组织推动机构。在县一级层面,成立了县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在旅游局设立乡村旅游发展科;在镇一级,结合镇乡机构改革,设立乡村旅游发展办公室,常抓专管;在村一级,设立旅游接待服务中心,负责对农家院的管理和服务。确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形势,协调推动工作。二是坚持规划引领,科学谋划发展。聘请专业机构,编制了《蓟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各旅游镇乡着手编制镇域乡村旅游规划。去年,除了常州、毛家峪、郭家沟等旅游精品村外,又启动了100个旅游村的规划。三是制定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制定下发《关于鼓励和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决定》,在审批、收费、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每年减免各种税费500万元。积极协调金融部门提供贷款支持,对乡村旅游经营户贷款规模逐年增加。四是投入专项资金,引导多元投入。2005年以来,累计投入市、县专项引导资金6000多万元,带动社会投资15亿元,起到了加快建设、激活产业、树立品牌的重要作用。

  二、完善基础设施,促进持续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建设的要求,积极完善旅游特色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后劲。一是改善交通条件。围绕解决农村特别是山区的交通问题,每年大修乡村公路150公里以上,统一设立旅游交通引导牌,北部山区实现了村村通油路。乡村旅游交通环境的不断改善,使山区旅游资源与都市客流实现了有效对接。二是整治村容村貌。把旅游特色村纳入文明生态村建设内容,实施街道硬化亮化、村庄绿化美化、能源清洁化等工程,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有效提升了旅游环境。官庄镇玉石庄村、穿芳峪镇毛家峪村被纳入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三是强化环境保护,修建了3个农家乐旅游洗涤服务站、50个垃圾中转站和10个污水处理系统,推广床上用品统一洗涤消毒,生活垃圾、污水统一收集处理;集中力量全面治理小石料企业,关闭境内所有污染企业,实现了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四是注重食品卫生安全。规划建设乡村旅游农副产品配送中心,推广“中心+基地+农户”模式配送绿色、无公害食材和餐具,确保实现食品卫生安全。

  三、规范管理服务,促进健康发展

  一是完善规章制度。相继制定出台了《蓟县乡村旅游户服务质量标准》、《蓟县旅游特色村质量标准》、《蓟县乡村旅游文明经营公约》和《蓟县乡村旅游管理规定》。二是开展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积极创建旅游特色村,对乡村旅游经营户实施严格的星级评定。对服务设施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制作、统一管理”,建成了乡村旅游交通导向系统,统一设置各种标志牌、引导牌。三是实行部门联合监管。由县旅游局牵头,会同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对旅游特色村、乡村旅游经营户进行监督管理,统一办理证照,联合检查安全,规范经营秩序。四是创新服务方式。成立蓟县乡村旅游培训中心,在接待礼仪、服务技能、餐饮烹饪、卫生防疫等方面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先后免费培训1.6万人次。与天津电视台合作,每两年举办一届农家乐厨艺大赛,组织我最喜爱的旅游村、魅力农家院评选活动,促进整体服务水平提升。五是搭建宣传平台。建立了蓟县乡村旅游官方网站,拍摄了农家乐特色风光片,印制了《蓟县农家乐旅游指南》,借助央视七套“致富经”栏目、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天津日报等媒体进行形象宣传。同时,举办了中国天津渔阳金秋旅游节、蓟州梨园情旅游文化节、大平安乞巧节等主题活动,并与央视“乡村大世界”等栏目联手录制播出,打造蓟县乡村旅游节庆品牌。

  四、坚持因势利导,促进创新发展

  蓟县按照打造集群化产业体系要求,不断挖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内涵,扩大发展外延。一是全面提升大旅游的发展格局。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旅游与其它产业的融合,有效改变了蓟县旅游产业结构,形成了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民俗旅游全面发展的可喜局面。二是有效带动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积极引导扶持群众,围绕乡村旅游消费需求,发展绿色无公害种养业、生态观光业,实现大旅游与大农业的融合互动。今年,围绕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重点打造“四区”产业布局。即:东部库区高效生态经济作物区10万亩,南部优质蔬菜区5万亩,西部苗木花卉区15万亩,北部休闲农业区3万亩,总计33万亩。同时,围绕休闲观光农业,新建5个高标准乡野公园。三是从山区兴起乡村旅游向平原延伸,侯家营镇娘娘庙,邦均镇西南道等平原村也形成了以观光农业为特色的发展模式。四是形成了旅游休闲度假大项目与乡村旅游互相促进的局面。依托良好的旅游环境,引进了盘龙谷文化城、恒大世纪旅游城、国际产业教育园、盘山生态园、中智示范农场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为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实施典型带动,促进转型发展

  从2012年开始,蓟县大力实施乡村旅游示范提升工程,打造了郭家沟旅游特色村,探索形成了“规划引领、一村一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企捆绑、集约经营”的郭家沟经验,实行企业+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改变过去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局面。2014年,以推广郭家沟模式为重点,县政府成立了乡村旅游精品村建设指挥部,一位县领导主抓,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研推动,20个部门参与,投资3.2亿元,打造东山、寺沟、船仓峪、常州、小穿芳峪5个旅游精品村,实施民居改造、管线入地、景观绿化、接待设施以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起到了示范引路的作用。去年以来,蓟县结合旅游整体发展思路,学习南方经验,调整工作理念,在乡村旅游发展上突出“慢调”田园生活,重点实施乡村旅游“123”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提升100个旅游村,2000个农家乐经营主体,30000张高标准床位,形成“123”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其中提升100个旅游村,即打造10个景区化的旅游村、20个精品旅游村、70个标准化旅游村。经过三年努力,基本形成点线面层次分明、亮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全景式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