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地区,发展以农机合作社为组织形式的农机化大生产,可以加快由传统耕作方式向现代耕作制度转变的步伐。但是发展过程中,也遇到地块分散、大型农机具闲置、代耕作业效益低等问题。黑龙江省克山县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依靠农民带地入社和收益二次分配,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近日,省农委主任王忠林与仁发合作社理事长李凤玉受邀来到产粮大县局长培训班,就农机合作社发展问题进行交流,带给学员有益启发。
据李凤玉介绍,仁发合作社在创办初期也遇到困难。2009年,李凤玉联合6户农民,自筹850万元,加上国家和省级农机补贴1234万元,组建了仁发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次年春天租了1100亩土地种大豆。但是,由于土地不连片,只能花钱雇别人的“小四轮”耕种,自己的大机械仅靠为农户代耕作业换取收入,当年盈余才13万元,提取机具折旧费后,净亏187万元,社员们心灰意冷,甚至有人提出退社。
2011 年初,王忠林到仁发合作社调研,了解情况后说:“国家拿出那多么资金,是扶持合作社的,不是扶持你们7个人的。光靠插花式的代耕代种,那些大机器都浪费了。得想办法带动农民入社,把土地集中起来,才能发挥大农机的作用,才能真正有效益。”在农业部门指导下,李凤玉等人研究制定了新的策略:一是吸收农户带地入社,每年每亩地有 350 元保底,高于240元的土地流转市场价格。二是年终盈余按入社资金同比例分红。三是社员仍享受国家发放的种粮直补等补贴。四是国家补贴给合作社的资金量化到社员个人账户,产生的盈余年底分红。4份收入对1份收入,李凤玉等人一掰手指头,农户都觉得划得来。于是不到两周时间,仁发合作社就吸收邻近3个村307户农民带地入社,经营面积扩大到1.5万亩。土地连了片,大农机就能派上用场。通过全程机械化种植,并应用高产栽培技术,仁发合作社当年就盈利1300多万元,之后连年增长,2013年达到5328万元。合作社入社农户也发展到2400多户,社员每亩土地收益达922元,是仅流转土地收益的3倍还多。
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仁发合作社健康发展的保障。李凤玉说,一是成员代表大会真表决。大事决策实行入社农户一户一票,今春就有一个甜玉米项目因赞成票未过半数而夭折,“没过就不能做,大伙儿的决定得遵守。”二是监事会真管事。一次李凤玉开合作社的车去省城办事儿,因为儿子上学搭了顺风车,知道监事会查账有规矩,压根儿就没去报销。三是财务账目真公开。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25号,每个社员都来查看合作社公开的账目,“每一分钱都有成员的份,大家都关心怎么花的”。
由于社员的利益与合作社的利益紧密相连,大家都把合作社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李凤玉说,去年大伙儿建议取消保底分红,在年终盈余中多提些公积金,“有风险一起扛”。这些公积金都逐笔记在成员账户中,作为个人投资参加分红,成员积极性更大了,合作社发展需要资金的问题也得到解决。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找到李凤玉表示要入社,但他却没敢都答应。“规模再大合作社就种不过来了,如果效益掉下来,原来那些社员也不答应啊。这事儿还得好好合计合计。”
仁发合作社的案例引发学员热议,大家认为它趟出了一条合作社长期健康发展的路子。第一,每种类型的合作社,都应该找准优势定位、找对发展理念。仁发最初的失利在于将农机合作社的定位局限在小规模代耕代种服务上,浪费了农机资源。而后来的成功,恰恰得益于及时树立了大农机与土地规模经营相匹配、带动形成产业链的发展理念。第二,不管哪类合作社,都应该遵循规范运行、民主管理、合作共赢的原则。规范是合作社赢得政策支持的基础,民主是凝聚人心的良方,共赢是合作社长远发展的动力。吉林的孙德智局长说:“社员当家作主,合作社才能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这是仁发的‘真经’”。第三,合作社壮大到一定规模,就要理性考虑下一步发展问题。比如会遇到资金瓶颈,不能再将风险集中在少数投资人身上,而应该引导社员共担风险,规范融资,走向市场化。再比如,是否继续扩大合作规模,要科学测算效益最大化与经营规模的平衡点,避免盲目扩大规模带来效益的下降。
对此,王忠林点评说,农业的规模化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最终目标,通过规模化经营带给农民实实在在的收益才是目标。仁发模式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要达到仁发这种效益,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有集中连片的土地,二是要有适应大规模种植的大农机,三是要有具备相应素质和能力的农民。尽管如此,不同的合作社都可以从仁发的发展过程中汲取适用的内容,这是仁发经验最有价值的地方。
编后话:为贯彻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韩长赋部长在农业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上的讲话精神,2014年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加大了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力度,8期班共安排50多个课时,并且注重在宣讲典型案例、观摩现场经验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分析,有效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培训的实效性,这也得到参训学员一致好评。借此机会,也向承担轮训班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任务的单位及有关领导和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刘媛媛 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