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情况反映第7期

示范区千方百计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来自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局长培训班的学员们表示,示范区农业部门乃至当地党委政府始终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中心任务,采取多种措施,稳定粮食产量,确保种粮收益,提高务农种粮积极性。

  一是对粮食生产实行奖补。河南省永城市是全国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产粮大县,耕地面积180万亩,2012年粮食总产量23.5亿斤,在全省排名第三。据永城市农业局局长张亚超反映,当地种植小麦、玉米两季粮食作物的亩均纯收益每年仅600元,而当前的土地流转价格最高已达到每亩1200元或者是1000斤麦子(当地收购价一般为1.15元/斤)。这导致农户流入土地后发展粮食生产的意愿不强。截至目前,永城市土地流转面积约29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20%左右,形成100亩以上的经营农户50多户、1000亩以上8户、1万亩以上2户,其中1000亩以上农户在种植一季粮食作物的前提下,大部分通过种植红薯、发展特色农业来提高亩均收益。永城市政府为此出台政策措施,计划今年设立500万元财政奖补资金,对流转土地面积100亩以上、流转期限5年以上的种粮大户(流入方)给予适当农资补贴。浙江省慈溪市农业局副局长段明权介绍,该市对种植双季稻的农户每亩奖励70元,种小麦的农户每亩奖励50元,并实行价格支持措施,保证本市粮食收购价比其他县市区每斤高出5分钱。

  二是规划建设粮食生产(后备)功能区。为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自给率稳定在30%左右,慈溪市划定5.6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以粮食生产功能保留10年、设施使用寿命达到10年为标准开展建设。在此基础上,还利用北部滩涂地建起10.42万亩集中连片的“粮食生产后备功能区”。在细化该区块规划时,除留出二、三产业和设施农业用地外,其余8万余亩土地均按照水稻种植标准进行设计建设,政府按照每亩50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目前已累计投入项目建设资金15亿元。慈溪市按照“政府建园子,主体种稻子”的思路招商引资,吸引大户、合作社、企业等农业主体来园内种植水稻。“我们招商引资的农业主体已经投资4个亿了。”慈溪市农业局副局长段明权说。“2012年,一位上海人进入后备功能区,种植水稻1.5万余亩;2013年,正大公司将种植水稻面积2.5万亩,眼见着集中连片的高标准万亩粮田就将在后备功能区里崛起了。”

  三是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实际上,粮食生产跟高效农业不是割裂的概念,粮食真正做好了,也是一个高效的产业。”江苏省太仓市农委副主任冯瑞兴说,要以更大视角看待粮食生产,对农业产业协调发展进行总体谋划。冯瑞兴介绍,太仓市坚持“空间集结、用地集约、设施配套”的规划理念和“产业集群、资金集聚、技术集成”的开发思路,着力打造“四个十万亩”产业发展格局,科学规划粮食高产示范区、特色水产养殖示范区、规模化生态养殖区、智能化母猪群养管理工程示范点等产业布局,一方面稳定了粮食生产,一方面整体提升了农业效益。“在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配置资源要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能够实现价值链的整体提升。就算你这一块区域里面是以粮食为主,也能实现高产出、高效益。我们现在有几块基地在这样进行探索。平均每亩纯收益能提高到4000-5000元,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实现了农民增收。”

  (韩洁)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