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高度重视农村沼气建设后期管护问题
发展农村沼气,对于提高农村废弃物利用率、缓解农村能源压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很有益处,但利用率低是目前一个瓶颈问题。据北方产粮大县班学员反映,吉林省磐石市2012年建了300个沼气池,目前利用率在10%左右;内蒙古凉城县目前建有1.7万个沼气池,利用率在20%左右;河北省正定县有3万个沼气池,利用率在30-40%。学员们认为,多种因素导致农村沼气利用率低,主要原因在后期管护难。
一是原料不足,沼液沼渣利用率不高。由于秸秆还田和家庭分散养殖的减少,秸秆原料和牲畜粪便等都不足以满足生产沼气需要,有时候还需要花钱买原料。此外,沼液沼渣排出费时费力,有时也需要花钱请人排出,如果不在农田用肥时期,存放还是问题。
二是设备不配套和老化,技术不过关,服务不到位。缺乏有效配套的进出料设备,沼液沼渣不好排出和利用。部分设备老化,发生漏气。建造时部分技术不过关,导致后期安全隐患,有爆炸现象发生。后期不能及时提供维修和保养服务,沼气带病运行情况普遍。
三是缺乏管护人员和经费。相当一部分地方没有建立管护服务站,即使有管护服务站,也存在人员紧缺、经费不够、运行不畅等问题。内蒙古凉城县农业局王海龙局长介绍,目前全县有55个沼气服务站,工作人员一般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兼任,没有工作经费,服务开展不太理想。
四是农民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落后地区农民相对重视,发达地区农民不太重视。农村液化气、电磁炉的普及,排挤了沼气的使用市场。北方地区使用沼气时间短,连续几个月的闲置造成沼气池内部发酵原料沉积固化,必须专业的人员和设备才能维修,增加了次年换料维护的使用成本,也是影响农民积极性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学员们建议:
一是培育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沼气社会化服务体系。结合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和建设,重点建立区域公益性沼气服务站,主要提供指导、技术、培训等服务,政府要给予人员、经费等支持。重点培育沼气服务市场,建设经营性沼气社会化管护服务队,实行市场化运作,开展有偿服务,解决原料供给、进出料、沼液沼渣利用、维修服务、技术服务、设备更新等问题,在成立和运行初期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陕西省靖边县农业局刘志荣副局长介绍,当地能源站积极争取项目配套资金,在全县建立了3个区域服务站、31个服务网点,每个区域站都做到“五有”(有人员、有场所、有设备、有配件、有原料),具备为300-500个沼气农户服务的能力。同时,成立了两个服务公司,实行自主经营、收费服务、市场化运行模式,和区域站、村级网点一起构成有效的沼气社会化服务体系。靖边县的这一做法还被陕西省农业厅确定为全省沼气工作的重点推广模式。
二是鼓励发展多种规模和形式的沼气。充分考虑气候、市场、生产生活习惯、区域发展等因素,在适合集中供气的地方,重点发展大中型沼气,鼓励企业、合作社等多种主体承建和管护,对用户提供有偿用气服务。其它地方可以适当发展户用沼气,但要同步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政府要做好扶持、指导、技术、培训等工作。
三是引导发展沼气配套设施。有条件和需求的地方,可以建立原料加工厂和沼液沼渣肥料加工厂。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沼气社会化管护服务主体,建立沼气用户与有关种养基地、肥料厂的对接机制,做好“三沼”利用工作。
四是加强沼气使用和管护的投入。对沼气用户、沼气管护服务人员加强培训,增强沼气设备运行质量,加强安全管理。中央财政在农村沼气建设项目中,要适当安排管护经费。地方也要配套一部分经费,重点扶持办公场所、人员经费、进出料设备、检测设备、维修工具、零配件等。对管护经费配套到位的地方,中央可以优先扶持。(李二超 唐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