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呼吁解决地膜“白色污染”问题
近年来,在西北、华北、东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有效提升了水分利用率,显著增加了粮食产量。目前,我国北方地膜覆盖由西到东贯穿了大部玉米带,还包括一部分小麦和棉花种植区。甘肃省环县100万亩旱作粮食全部使用了覆膜技术;黑龙江安达市203万亩耕地,其中185万亩的玉米全部使用了覆膜技术;新疆棉花种植面积2470万亩,同样全是地膜覆盖。
但在研讨中不少学员反映,目前广泛存在的地膜残留问题,不仅导致了“白色污染”,也影响了粮食的持续增产,迫切需要解决。一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农膜是不能降解的,也没有有效的清理办法。二是极少量可降解的地膜,保水效果较差,且降解周期很长,降解过程中会释放出各种化学毒素,影响土壤活性和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三是全生物降解地膜的生产工艺比较特殊,目前仅有国外企业可以批量生产,国内很多企业都没有达到量产水平。新疆农科院土壤肥料所的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棉田地膜5-7年残留量为131.1kg/hm2,8-10年为132-231.1kg/hm2,11-15年为283.65-283.80kg/hm2,16-20年可达419.55kg/hm2,残留量积累的危害性十分严重。
为此,学员建议:一是健全相关制度,推动地膜科学使用。2012年农业部下发了《地膜覆盖技术指导意见》,引导农民使用厚度为0.01mm以上的地膜,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08mm的地膜,但在回收方面仍没有明确要求。建议尽快出台处理残留农膜的相关办法,从回收、加工、再利用等环节作出规定。二是引导生产企业实施地膜生产和回收处理一体化,在乡镇投资建设残膜回收站、再加工站等,以解决目前一家一户农民通过就地焚烧方式清理地膜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三是增加投入,如提供地膜以旧换新补贴,或考虑以适当价格现金回收残膜,引导农户积极开展地膜回收;对地膜回收机械作业及人工捡拾等给予适当补贴;增加机耕补贴额度,鼓励农户增加耙地次数,尽量彻底清理残膜。四是加快技术研发,争取国内企业早日量产环保农膜,或研发新型替代材料,从根源上解决地膜污染问题。 (姚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