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市准确定位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就地取材延伸加工产业链,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以及在发挥农产品加工业的多种功能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2012年加工业企业集聚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占全市工业企业8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289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362亿元的80%,同比增长20.2%;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第一,努力打造中国第一粮仓,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原材料。2012年,吉林省榆树市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突破40亿公斤,连续九年被评为“全国产粮标兵大县”。2008年以来榆树市累计投资10.2亿元,形成了较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建成6.7万公顷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良田,靠天吃饭的局面根本改善。着力推进国家级百万亩农机示范区建设,农机总动力达110万千瓦,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90%,实现了节本增效,促进了规模经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科技推广上,舍得花本钱、大投入,像重视生产投入一样重视科技投入。”榆树市因地制宜,分区域、分品种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测土配方施肥达到13.3万公顷,农区统一灭鼠、赤眼蜂防玉米螟实现全覆盖,推广了玉米宽窄行种植等10多项创新型技术,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到60%,粮食增产超过5亿公斤。
第二,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围绕酒类产业和酒的副产品,加快包装、仓储、运输、物流等配套产业发展。同时重点推广了“粮食酿酒—酒糟育牛—牛粪还田—沃土增产”的特色产业模式。酿酒企业已发展到13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家;培育了“榆树钱”、“长瑃液”、“榆树大曲”等10个区域性强势品牌,市场占有份额大幅提升,“榆树钱”2009年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酒类产品年生产能力达20万吨,产销量10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实现税金1亿元。酿酒业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GDP的20%左右。榆树拥有全国最大的汉夏黄牛交易市场,日交易量5000头以上。黄牛已发展到110万头,生猪已发展到300万头,禽类3500多万只。畜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和经纪人队伍的壮大。
第三,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中粮集团以玉米为原材料投资建设了40万吨淀粉项目投产后,充分利用在生产淀粉产品过程产生的糖浆做文章,又建设了中华帝思曼(长春)医药中间体配套液糖配套项目。二期工程将由中粮生化能源(榆树)有限公司与荷兰普拉克集团合作,打造亚洲最大聚乳酸基地,实现进一步加工增值。榆树市每年收割玉米后产生的秸秆被焚烧,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青岳精品编织有限公司以当地玉米叶为原材料,采用公司提供技术服务、指导农民制作,负责回收销售经营模式;生产汽车靠垫、沙发、女士背包等十大系列的100多种手工编织艺产品,吸纳24个乡镇的1000多户农民就业,实现增收3600万元。通过项目配套建设,延伸玉米加工链的方式,让原材料物尽所能,变废为宝。
第四,农产品加工基地密切公司与农户的利益联接。例如,吉林省陆雪食品公司主要经营速冻甜玉米,其大量的原材料生产就是由农民参与完成的,农民不仅获取土地流转的租金,还参与到田间的种植、统防统治的管理、收割过程中,玉米收割后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其做法是:首先由该公司选择适合种植甜玉米的区域一个村或者几个自然屯,然后由公司所属的农民合作社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支付租金拥有大量的原材料基地。其次,农民合作社按照公司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防统治的要求,生产出符合公司要求的原材料产品;最后由公司统一收购、统一支付工钱。公司不仅解决了大量原材料基地用地问题,还保证了品种的品质,促进了品牌发展;农民旱涝保收获取了两份收入,调动了生产积极性。通过利益链接机制,提高了农民就业率,发挥了农产品基地建设的积极作用,2012年榆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达到10107元,同比增长19.3%。
(张子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