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水产加工业 提升水产品附加值

----记沿海渔业重点县渔业局长培训班案例教学

  4月22日,沿海渔业局长轮训班开展案例教学,由浙江舟山程国芳和福建连江县叶萌两位主管部门负责人介绍了当地水产品发展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学员们从一老一新两个水产品加工基地的发展历程中深受启发,对于水产品加工业面临的问题深有同感,认为对于回去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很有借鉴意义。

  浙江省舟山市水产品年产量在140万吨左右,而且水产加工业的产能很高,成为舟山市第二大工业产业。全市现有水产加工企业38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0家。全市共拥有各类现代化加工生产线300余条,年加工能力达90万吨,占浙江省的40%;拥有冷库300多座,日速冻能力8000多吨,日冷藏能力20多万吨。从出口情况来看,全市现有出口注册生产企业108家。2012年,全市水产品出口额7.54亿美元,占全省水产品出口额的38.6%,占全国的4%。

  虽然舟山水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迅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仍遇到了发展瓶颈。首先,加工原料的供给不足。舟山水产加工业所用90%的原料为东海自捕渔获物。但由于近海渔业资源逐渐衰退,严重制约了舟山水产加工业的发展。其次,产品的雷同化现象严重。全市水产品加工以初级加工产品、二次加工产品为主;从事三级精深加工产品的企业较少。特色优势企业更少,导致行业内恶性竞争加剧,相互压低产品价格。当地政府为此建立了现代渔业园区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加强物流建设等措施。

  福建省连江县水产品加工作为后进典型,2012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76.27万吨,跃居全国第二、福建第一。连江县水产品加工品种丰富,共实现119种水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相关企业出台的企业标准填补了国家生产标准的空白。但目前全县水产品加工规模仍然较小,水产品加工量仅占水产品总量的30%,且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的水平较低,这主要在于企业对市场的把握程度不够;企业缺少技术人才,研发能力不强;家族式经营缺乏科学、合理的现代化管理制度;产品品质和质量不高导致品牌效应不强,等等。

  在案例教学老师的引导下,学员开始探讨,这一老一新基地在面临着的不同问题,老基地在加工原料的供给不足、产品的雷同化现象时政府如何做好引导、规范产业发展,新基地在水产品加工率低,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引导企业加强研发,促进成果转化。最后,学员就如何发展水产品加工业达成了共识,一是抓住龙头企业这个关键,增加农业产业化财政专项资金,通过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渔业龙头企业开展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科技创新、检验检测、冷链物流以及生产经营服务等。二是构建科企合作研发平台,加大科研成果用于生产的推动力度。三是引导渔业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大力发展当地特色水产品生产,发展拳头产品,加强品牌资源整合,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

  (钱韻芳 贺利云)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