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鱼虽好,散户增收不易

  稻田养鱼是指在水稻田中开挖鱼沟、鱼溜,进行鱼类养殖的一种稻鱼兼作的生产方式。在当前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愈发突出的背景下,稻田养鱼技术由于具有“一水两用、一地两产”的优势而备受推崇,既有显著的生态效益,还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在全国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内陆渔业重点县渔业局长培训班研讨上,学员们也反映了目前散户从事稻田养鱼还面临的限制。

  一是自然条件限制。稻田养鱼对自然条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散户受限于自身资源禀赋,很难有效应对自然风险,干旱或者洪涝天气都可能成为稻田养鱼的灭顶之灾。湖南安化张革清说:“稻田养鱼很怕连续干旱天气,禾苗可以干两三天,但鱼绝对不敢干一天。”江西湖口刘益华说:“南方雨水不均匀,如果碰到洪水下来,鱼塘里的鱼都可能冲走,稻田里的鱼更是在劫难逃。”

  二是生长时间限制。在稻田养殖模式中,稻子一旦成熟收割,鱼也必须随之捕捞出售,因此鱼的生长时间有很大的局限性,就连单季稻都很难为鱼类提供半年以上的生长时间。福建光泽张庆新说:“即使选择投放个头较大的鱼苗,等到捕捞时也只能长到一斤左右,在市场上很难有竞争力。”

  三是产品效益限制。稻田养鱼一般以饲养草鱼和鲫鱼为主,也养殖鲤、鲢、鳙等品种,这些鱼市场价格普遍偏低;再加上稻田养鱼的养殖密度远远低于池塘,产量无法保证,因此养殖效益并不突出。山东高青苗光勇说:“如果只种水稻,可以不用花大工夫管理,老百姓利用农闲时间出去打工;而养上这些附加值不高的鱼,不但要专人负责看管,一亩地一年也才增加几百元的收入,老百姓算的明白这个账。”

  对此,学员建议:一是进行稻田养鱼之前,必须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进行充分评估,在此基础上选择耐浅水、耐高温的品类进行饲养并由专人管理。二是如果时机发展成熟,可以将自家稻田流转给从事稻田养殖的企业,以达到避免风险、降低成本、获得可观利润的目的。三是如果技术条件允许,可以转而选择稻田养蟹、稻田养鳖等模式,通过出售附加值高的产品提高收入。

  (刘亚鹏)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