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我国蔬菜产业的产、供、销一体化,破解蔬菜产销的“无缝衔接”难题?参加第三期农牧渔业大县轮训(蔬菜局长)班的学员普遍认为,当前迫切需要打造我国蔬菜产业现代化的形象,改善现有的交易模式,实现蔬菜生产与销售的“无缝衔接”。他们在总结完善多年基层经验的基础上,为未来蔬菜产销衔接指明了方向,通过建设全覆盖的蔬菜冷链系统,打造一支稳定的蔬菜经纪人队伍,来提升我国蔬菜产业整体水平。
建设蔬菜冷链系统,平抑蔬菜采摘价格波动,保护菜农稳定菜价。冷链系统通过对蔬菜采后、储存、运输及销售等环节实行全程的温度控制,可以降低产品损耗,减少物流成本,提升蔬菜价值,加快交易效率。推进蔬菜冷链系统建设,是完善国家“菜篮子”储备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方便实现产销“无缝衔接”并能更好地维护菜价稳定。局长们认为,我国当前蔬菜冷链系统尚处于较低的档次,应季菜的保鲜、反季菜的储存难度大,导致蔬菜采摘后的品质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夏季蔬菜的损耗率极高,不仅制约着蔬菜交易市场的良性运营,也无法确保蔬菜质量,更不可能做到有效平抑菜价。另外,蔬菜主产地对小冷库的需求十分迫切,但地方建小冷困存在两个制约因素:一是冷库建设用地指标批准难,现有冷库面积难以满足产业大规模发展;二是受经费投入制约,冷库建设与维护能力不足。局长们强烈呼吁国家对蔬菜小冷库的建设加大布局与投入。
局长们建议:政府首先应该增加蔬菜冷链建设用地的指标;其次,提高蔬菜生产主体投资建设冷链设施的能力,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如:按冷链发展前景结合固定投资数额的不同对农户或龙头企业发放相应的补贴。
加强蔬菜经纪人队伍建设,确保蔬菜流通渠道通畅。蔬菜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各种流通中介(如:合作经济组织、收购商、经纪人、批发商等)。由于存在各主体之间地位不对等,蔬菜市场上农户“卖贱”、消费者“买贵”现象时有发生,巨额的利润通常存在于流通环节。同时,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增加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同时损害利益链条中的各方主体。
局长们认为,目前我国蔬菜流通体系,缺乏以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平台,引导蔬菜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建设产销一体化信息平台,建立一支稳定的经纪人队伍,对提高蔬菜产业发展大有益处。据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农委菜办王建军反映,莴笋是当地主导蔬菜品种,年种植量约5万亩,销售区域覆盖西安、长沙、北京、杭州等地,其中90%需要依靠经纪人联系售卖。一般情况下,1个经纪人每天可销售莴笋30车,共计600吨。如果蔬菜经纪人出现问题,销售量下降,对当地销售价格会造成很大影响。因此,蔬菜经纪人作为蔬菜流通环节的重要载体,在获利的同时承担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因此他呼吁,在现有的体制下建立全国性的经纪人联系网络,是完善蔬菜流通体系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