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农机化司宗锦耀司长在农机局长培训班上指出,当前要特别重视解决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解决好农业科技和生产发展“两张皮”的问题,解决好农业科技资源协同不够、科研院所改革不够、企业创新能力不够的问题。课后,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与学员们就此做了进一步交流讨论。
上游技术研发应“按需出机”
杨敏丽(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率约为48%,而农机科技仅占2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表明我国农机科技的内在潜能还是相当大的,这部分潜能的释放主要取决于生产主体的应用。农户需要什么,专家就应该去研究什么,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成果的适用性很少得到考虑,很多研究部门几年或几十年不变地搞雷同课题,大部分成果难以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仅仅作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标志被束之高阁。研究工作者只有走到基层,贴近实际,研究思路才会更清晰更科学,使用者的需求应成为研发工作的真正出发点。
宋建农(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机产品研发不能只聚焦技术本身,而应强调农机与农艺的融合,让科研产品更好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要求,让新技术发挥更大的效益和作用。目前的科研模式应体现农业的综合特性,将资源禀赋、地理条件、耕作习惯等因素综合考虑、系统研究,构建适合作业区域特点的技术评估指标体系,有效提升新装备在新环境中的应用效果。
农机科研与推广应有效对接
白人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教育科研机构是现代农业知识和技术的重要供给者,直接参与到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工作当中,因此研发人员不仅承担技术研究工作,还要参与到成果推广活动当中。我们以前搞研究主要讲“产收验”,成果通过验收就算大功告成,这种评价方式造成研究和实际需求相脱节,研究人员只会做研究,闭门造车出来的成果满足不了基层的需求;现在我们提倡“产收验推”,把推广纳入进来,避免为了研究而研究,转而以技术应用作为成果的最终衡量指标,使研发与推广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
周广明(学员,山东兖州市农机局局长):企业是重要的农机研发和推广主体,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我市近几年积极鼓励农机制造企业战略重组,基本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目前,全市已有农机生产企业60多家,农机产品达到8大类100多个品种,去年销售额达到30多亿元,逐步形成了集科研、开发、生产、推广、销售于一体的农机工业体系。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推进了动力机械向大马力智能化发展,配套机具向多功能集成化发展。这次我就带来很多本地企业研发新农机的宣传册分发给大县局长,希望借助轮训这样一个平台宣传介绍我们的新产品,搭建更多的合作桥梁。
李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智能机器人属于高精尖技术,但是我们在推广方面还是探索了一些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双向对接”:一方面,我们与经济实力较强的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对接,以基层需求出发推广采摘机器人、除草机器人和施肥机器人等高性能农机装备;另一方面是基层应用主体与我们对接,通过不断反馈应用信息和对技术开展跟踪评估,为今后完善技术性能提供依据。我觉得研发和推广不应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线性过程,而应是一种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
机手培训应以学员需求和生产实效为导向
郑志安(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机手培训不能采取“撒胡椒面”的办法,应当把培养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机械协会等农机服务组织作为新时期农机化工作的突破口,把农机加工大户、农机作业大户、农机维修大户、农机销售大户作为农机行业的“小龙头企业”加以培育。应该探索校、站、社联合模式,让农机培训学校与农机管理站、农机合作社联合举办农机手培训班,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机手需求。
王平会(学员,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我院现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每年培训农民达10000人以上。虽然近几年承办的农机手培训逐年增加,但是新型农机技术推广应用率还不到25%,我们在试验田里证明有效的机械农民却不愿意用。现实中农民比较强调农机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物质利益,这要求我们今后开展农机手培训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还应增加对市场分析、判断和风险回避等知识的讲授,并在研发过程中综合考虑学员的反馈意见。
段德刚(学员,河南省郑州市农业机械化学校副研究员):通过这几年我校培训农机手的经验来看,要想让技术真正“落地”,应该把“最后一公里”转换为“第一公里”,让农机手成为科研的参与者。比如当地一些农机手自己研发了胡萝卜收获机,我们对机器进行改进完善后通过培训进行推广,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们推广玉米机收、保护型耕作、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等节本增效型农机时,让农户先在自家田间试用,然后根据农户应用效果和机具配置要求进行再设计和再完善,保证培训的新型农业技术装备操作维护容易掌握、技术性能稳定、使用安全方便、价格能够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