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蔬菜重点县局长培训班的研讨交流中,学员就蔬菜生产增产不增收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不同地区学员的反馈表明:增产不增收问题因地因种因季表现不同。一是不同种植方式影响不同,设施蔬菜较露地蔬菜更具稳定性。昌黎、青县、永清县等几个河北蔬菜大县主要以设施蔬菜为主,且种植规模都很大,品种也比较单一,几位学员均表示增产不增收问题不明显;而云南建水和砚山两县主要以露地蔬菜为主,蔬菜品种繁多,且种植规模都不大,农户随意改变种植意向比较容易,造成单一品种种植面积不可控,致使价格“大小年”现象十分明显。二是不同季节不同种类影响不同。如整个河北地区大葱、白萝卜、胡萝卜在11月份出现问题较多。由于这三个品种在冀鲁豫三省的种植周期相近,上市时间较集中,产量又比较大,因此对供求关系的影响十分明显,集中上市时期出现价格急剧下降,导致增产不增收。
综合讨论的意见,以下因素是影响各地菜农增收的共同原因:一是本地气候影响产量。即使是在面积稳定的前提下,天气好的时候产量也会明显增加,如2011年冬,河北省大白菜丰收,尽管全省种植面积只增加了5%,总产量却增加20%,同时山东、山西、河南大白菜均增产,导致市场严重饱和,价格严重下跌。二是成本增幅超过价格增幅。尤其是人工成本的快速提高,对蔬菜生产影响尤为显著。蔬菜种植与其他农产品的一大区别在于:不可能实现全链条机械化,人工投入需求较多,因此劳动力成本上升对蔬菜成本的影响十分显著。三是媒体信息干扰市场。蔬菜收购商一般买涨不买跌,在出现蔬菜价格下跌时,媒体的过分渲染反而会影响收购商的购买意愿,进一步加剧卖难问题。四是流通渠道仍不通畅。目前从产地批发市场到销地批发市场之间的主动脉基本畅通,但从田头到产地批发市场和从销地批发市场到社区之间的毛细血管还未疏通,田头运输环节的蔬菜耗损、销地批发市场到社区之间的多环节加价,在抬高蔬菜零售价格的同时,菜农收益却受到严重影响。
学员认为,蔬菜行业本身非常复杂,单纯依靠菜农、企业或是政府,都很难完全解决上述问题。在整个蔬菜产业发展中,生产者是主体,政府则是主导,应当在制定规划、服务引导、严格监管等方面发挥更多作用。为此,学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政府出台调控政策时要更多关注对生产者的保护。学员一致强烈呼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打压蔬菜价格,尤其是初始销售价格。初始价格是决定农户种植意愿的关键因素,打压初始价格会极大挫伤农民积极性,加剧市场的不稳定。再如价格调节基金目前主要作用是平抑消费价格,而美国、欧盟、日本则是通过价格过高时补贴城市低收入群体、价格过低时补贴生产者的方式来调控市场价格,而非直接干预价格。
二是推广实施蔬菜保险。蔬菜是充分竞争、高度市场化的产品,单纯依靠生产性补贴吸引力并不大,虽然一些学员呼吁蔬菜应和粮食享有同等待遇,粮食有的补贴蔬菜都应该有,但也有一些学员认为蔬菜品种繁多,且种植成本高,补贴办法和额度都很难确定,因此实施补贴政策难度较大。但是蔬菜保险目前在不少地区已经实施,尤其是灾后恢复生产方面效果明显,值得研究推广。如河北目前已经在24个县开展保险试点工作,政府出资50%,农民个人承担50%,投保灾后恢复生产,对菜农灾后修缮大棚、补栽秧苗等所产生的投入给予保险赔付。
三是扶持发展基础蔬菜品牌。国家和产区应当特别重视对大宗主要蔬菜品牌的培育,稳定并允许这类蔬菜的价格上升,避免特菜、高价位菜将这些低价位的“大路货”挤出生产市场。如白菜、大葱等基本蔬菜品种是城市低收入阶层的主要消费品种,其生产总要求应当是在规模稳定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产品提质保量。
四是建立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在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市场预警体系比较困难,但可以从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联结入手,建立产销之间的信息对接平台。尽管目前蔬菜整体格局是买全国、卖全国,但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分布比较明显,如河北与北京、云南与两广,主产、主销相对确定,信息平台建立起来也相对比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