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期管理问题

  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粮食总产“八连增”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在第一期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班(农业局长班)上,学员们在总结交流高标准农田建设成绩的同时,也反映了对高标准农田后期管理问题的担忧:

  一是农田地力建设问题。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目标的项目分散在多个部门,但往往集中在沟、渠、函、路等硬件基础设施上,忽略了耕地土壤质量建设。比如,按照土地平整的要求调整田块,需要将一些边边角角的生地规划进来,同时项目建设又需占用一些熟地,从而使农田整体地力受到影响。又比如,按照培肥地力的要求,应当在土地深耕、平整之后,加敷一层熟土,但在不少项目建设中没有得到落实。今年3月份农业部发布《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明确了土地平整、土壤培肥等要求。但是学员们担心部分新建项目短期地力下降仍有可能,必须明确地力建设的主管部门,强化项目配套,赋予农业部门对完工项目的检查验收权。

  二是农田后续维护管理问题。近年来,各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在资金上,很多项目没有配套的修护资金;在机制上,很多项目的建设、管理和使用脱节。农田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但一些项目长期疏于管理,没有明确的责任部门。四川巴中农业局总农艺师彭雄典举例说,当地一家农户农田旁的渠垮了,自家灌排基本上不受影响,但是直接影响到他家下游几十家的灌排。这家农户没有动力去修复自家的沟渠,其他农户也不会自发组织修理,导致垮掉的沟渠长期无人管理。

  三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边建边毁边弃现象。河南滑县的高海文局长提出,高标准农田用地与建设规划用地、工业用地的矛盾越来越大,要以更有力的手段保证建好的高标准农田用于农业生产,不因被征用而毁弃。来自丘陵地区的学员反映更是强烈:由于基础条件比较好、建设成本低、示范效果好等因素,丘陵地区的高标准农田一般建设在城镇周边。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这些地方往往又是建设用地、工业用地首征之地。一旦农田被征用,前期建设项目也随之被毁。另外,近些年来,城镇周边的农民生计来源比较灵活,种田的积极性降低,出现了个别高标准农田抛荒或季节性抛荒的现象。

  为此学员们建议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后期管理问题:一是加大地力建设投入,严格落实项目建设要求。二是明确高标准农田维护管理的责任部门,赋予相应职权,配套必要的建设管理资金。三是加大对高标准农田高产稳产价值的宣传力度,提高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中统筹考虑高标准农田建设。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