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面积3453.9平方公里,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16个乡镇,总人口43万人,其中有15个乡镇,231个行政村,在南水北调丹江库区西峡流域区内,农业人口29.77万人,占西峡县总人口的69.2%。畜牧业是西峡县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西峡县畜牧业的影响
西峡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重点涵养区,按小流域分为灌河流域、淇河流域和湍河流域,流域面积3156.96平方公里,占全县3453.9平方公里的91.4%。境内灌河、淇河两大河流直接汇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丹江口水库。灌河在县域内接纳2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17条,在西峡县境内河段长110公里,汇流面积2523平方公里;淇河在西峡县境内河段长65.5公里,汇流面积639平方公里,县境内10平方公里以上汇水支流8条。西峡县在整个丹江口水库水源保护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国家领导人吴邦国、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等先后深入西峡县考察指导南水北调工作。
西峡县畜牧业发展方式对输往京津地区的水质安全有直接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保护实施意见》对西峡县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西峡县畜禽养殖业禁养区划分报告》对西峡县明确划分了畜牧禁养区和限养区。禁养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各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现有各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完成关、停、并、转、迁。同时,还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老养殖场的搬迁重建,对新建养殖场要新增治污设施。因此,受禁养影响的养殖场(户)达505家,占全县饲养总量70%以上,畜禽生产受到直接影响。而且,由于封山育林、绿化造林和退耕还林,放牧草场面积大大减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对峡县畜牧业发展带来了新挑战。面对环境保护和抓畜牧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双重压力,畜牧部门从大局出发,主动转变发展方式,结合本地实际,选择走生态养殖之路。
二、多种措施发展生态畜牧业
西峡森林植被和牧草资源丰富,提出了“立足县域自然资源,发展牛羊、中华蜜蜂为主的生态养殖”工作定位,大力发展草食节粮动物,走生态、环保、节粮型的畜牧发展道路。
因地制宜地发展蜜蜂养殖业。西峡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本草纲目》计载1800余种药材在西峡县就有1300多种,已建成的无公害猕猴桃林10万亩、山茱萸20万亩、科技兴林示范基地55处7.5万亩,有充足的主要蜜源植物和辅助蜜粉源植物。养蜂是环保产业,不与农业争地、争肥、争水,也不与畜牧业争饲料,投资小、风险小、效益高。近年来,西峡县畜牧局引导农民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成立蜂业合作社18个,社员3380余户,饲养蜜蜂6.2万余群,年产蜂蜜3000余吨,加工蜂蜜酒600吨,养蜂农民每户每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
走“农作物秸秆(牧草种植)-青贮氨化-肉羊养殖-过腹还田”循环发展模式。西峡县畜牧局引导农民种植牧草,用于养殖肉羊。养羊生产出的大量羊粪,用作农田、林地施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在改良土壤的同时,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证灌河、淇河清水入库。据西峡县环保局监测,城镇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灌河水出境达标率均为100%。西峡曾被农业部命名为“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县”,由于大量使用化肥,果品质量严重下降,卖价每斤1.4-1.8元。西峡县畜牧局引导农民每亩猕猴桃果园施用250公斤羊粪,可以杜绝化肥的使用,从而大幅提高果品品质,田间收购价每斤达到7元,农民获得好的收益。西峡县年产农作物秸秆60多万吨,秸秆焚烧污染环境,同时还存在人畜争粮的矛盾,通过发展玉米青贮、小麦秸秆氨化养羊,秸秆过腹还田,有效减少了秸秆焚烧污染,节省了饲养成本50%,提高了经济效益。西峡县双龙镇鑫旺肉羊合作社采用玉米秸秆青贮,节约饲养成本60%以上。
西峡县通过大力发展以肉羊为主的生态型、节粮型畜牧业,实现了以农养牧,以牧兴农,农牧互促的良好局面,推动了农牧业生产良性循环,大大改善了西峡生态环境。如今在西峡县,养殖观念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人们在养殖项目选择上不再首选养猪,而是看好牛羊、中华蜜蜂等生态节粮型畜牧业,生态养殖逐步成为主流方向。目前,全县规模养羊场53家,养羊户25637户,其中年出栏500只以上规模场6家,年出栏100只以上养羊大户2617个。全县牛存栏7.49万头,生猪存栏26万头,肉羊存栏44.3万只,家禽饲养量1000万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6%以上。西峡县将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步伐。
西峡县生态养殖,实践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富了一方农民,更在确保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核心区水质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