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山区草地牧业发展的“晴隆模式”

  贵州省晴隆县地处喀斯特岩溶山区,境内95.3%的土地面积为丘陵山地,53%的区域为喀斯特岩溶地貌,气候温凉湿润,适宜牧草生长。当地政府因地制宜,通过项目、科技、示范三带动,大力推行种草养羊,探索出一种岩溶山区草地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态改善有机结合的新模式。

  一是项目带动。晴隆县自2000年起实施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项目、石漠化综合治理草地建设项目、岩溶山区草地建设项目,中央、省、县三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4亿多元,大力推行退耕还草、人工种草、舍饲半舍饲养羊,加强草场及其配套公路、水窖和羊圈建设,实行草畜平衡、轮牧休牧制度,当地石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的同时,饲草资源得到极大丰富,带动了当地肉羊养殖快速发展。十年间,推广人工种草29万亩,改良草地19万亩,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加1.5%;累计新建羊圈58000平方米,肉羊存栏规模增加到30余万只,全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31%提高到目前的45%。

  二是科技带动。晴隆县着力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优良品种和先进繁育技术、饲养管理技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先后与贵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签订种羊繁育与改良、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治、牧草种植及草地管理等技术合作协议,选送技术人学习实用技术,并抓好科技示范户、养羊农户的技术培训和服务,以科技应用提升肉羊养殖水平。重点加强良种繁育和推广,对种羊实行科学选配、纯种繁育,进行三元杂交组合对比试验,培育适合晴隆县饲草资源特点的优良品种。从澳大利亚引进的纯种波尔山羊与本地山羊改良后的杂交波尔山羊,肉质细嫩、膻味轻、出肉率高、成活率高、生长快、抗病力强,经济效益比当地黑山羊平均高出1.5倍。目前,全县纯种波尔山羊已发展到2000多只,人工冻精输配点18个,优质杂交肉羊20万多只,良种覆盖率达到80%。

  三是示范带动。晴隆县从本地资源特点出发,在肉羊养殖优势区域,着力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实行“区位规划、建设管理、实施方案、生产技术”四统一,保证“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技术人员、生产设施及技术设备”四配套,将“示范、生产、技术推广”有机结合,增强示范基地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养殖发展。目前,已建成27个种草养畜示范点,其中3个育肥园、2个育种基地、1个胚胎移植中心、21个杂交肉羊生产基地,覆盖全县14个乡镇,带动养羊户一万多户,参与农户75%以上已脱贫致富。

  为加快石漠化治理和草地畜牧业发展,晴隆县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机构、完善机制建设和责任落实。县政府每年与各乡镇领导签订年度目标管理责任状,对草地建设、羊舍修建、新增养羊户、羊群发展目标等进行量化考核,并要求每个乡镇明确一名副科级领导干部,专门抓草地生态畜牧业工作,年终进行全县评比,对得分高的进行一次性奖励。县政府成立草地畜牧中心,专门负责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项目实施和各乡镇的考核工作。草地畜牧中心建立内部职工和乡镇结对帮扶责任制,加强对各乡镇种草养羊工作的指导和技术服务,职工工资、奖金、职称、职务与乡镇工作目标完成、农户经济效益增长直接挂钩,激发了全县各乡镇及有关部门和干部抓草地畜牧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