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在刚刚听取了中国农科院南京农机化所专家关于农机农艺融合的专题讲座后,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班的115名学员趁热打铁,前往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学实践中心,参加了以“农机新技术、新装备”为主题的现场教学。
中国农大工学院由原机械工程学院、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和农业工程研究院三个单位于2002年合并建成,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旱地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农业机器人技术、农业装备数字化设计、车辆人机工程学等诸多领域有着丰富的科研经验,研究成果颇丰。
一进机器人采摘实验室,学员们就被草莓采摘机器人“采摘童1号”吸引过去。工学院的吴老师介绍,“这个机器人结构小巧、动作灵活,在视觉系统引导下,能够自主搜索、识别成熟草莓果实。采摘机械手可精准夹持、剪切草莓果柄,并将其放入收纳筐内,不仅可为草莓采摘降低人工成本,还可减轻工作强度。机器人采用了履带式行走机构,行进平稳、转弯灵活。”看着“采摘童1号”精准地将模拟草莓果实剪摘放入果盘,来自河北省围场县农牧局的宣国臣副局长追问道,“这个机子工作效率咋样?”“目前采摘1颗草莓大约10秒钟,比人工还是慢很多。但是,这个机器人最大的优势是可以24小时不间断作业,夜间通过LED照明、CCD摄像头和图像处理装置,准确辨别果实成熟情况及位置,完成采摘,保证了草莓第二天新鲜上市。”“那机器人夜间作业要不要人管啊?”“不用,只要事先布好管线,果农可以安心睡觉,第二天等着验收机器人工作成果就好啦。”“这个太先进了,要是能大面积推广应用,得省多少力、省多少心啊!”学员们不禁感叹。
“还有这个蔬菜嫁接机器人、黄瓜采摘机器人,都是我们院的最新研发成果。”吴老师介绍道。吉林省公主岭市农机局辛敏生局长看后,期待地问道,“你这些机器啥时候能上市啊?”吴老师说,“我们的技术已经达到世界水平。比如“采摘童1号”在今年2月份举办的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上初次登场就赢得了高度关注。这些机器人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研究,一定会上市的!”听了吴老师信心满满的回答,局长们都频频点头。
此次现场教学,学员们还参观了牧草玉米加工、畜牧收获机械、造型模型制作、发动机拆装、农业部“土壤-机器-植物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大家一致反映,这种现场教学拉近了高科技与农业生产实践的距离,效果很好。
一是开阔了眼界。农业部“土壤-机器-植物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将长达一节车厢的“土槽”搬到室内,农业机械可以直接在土槽上进行仿真实验。黑龙江青冈县的董树刚局长说,“这个试验室好,直观!”江西南丰县吴长明副局长在果蔬自动称重分拣机前研究了好半天,边看还边比划机器的运转原理,“我们那里盛产蜜桔,这个自动称重分拣机不错,流水线作业省工省力,分拣操作标准统一不易出错,是个好东西,我得好好研究研究。”
二是启发新思路。四川巴中市巴州区农业局的杜新科局长说,“能来现场看看这些新设备,了解一些新技术真是太好了。好多想都没想过可以机器代劳的农艺活动都在这些实验室里变成了现实。看来我们的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敢想才能敢做。以后工作要眼光放长远一些,换个思路多想想。”在收获机械实验室,看着展出的各式各样机具,湖北天门市的刘学贵副局长突然说,“水稻-棉花间种机械化收获或许可行。你看,把棉花的育苗盘搞大一些,让它在盘子里生长久一些。水稻成熟用小型收割机收获,再用机械把棉花育苗盘统一搬运移栽,成熟后统一收获棉花。这个思路应该还行。”
三是提振了信心。“今天看到的这些新技术和新设备都是咱们中国人自主研发的,太振奋人心了。虽然很多还在试验阶段,但我们农机人对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江苏东海县周朝川局长如是说道。
学员们普遍反映,深入实验室和研发现场与高科技、先进设备零距离接触的教学方式很好,充分肯定培训班对现场教学的精心准备和合理安排,都认为是一次难得、难忘的学习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