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把推进农业科技化作为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领和强力支撑,大力开展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全面打造农技推广人员队伍,健全完善农技推广网络,积极推进农技推广方式创新,加速形成上下贯通、网络覆盖、指导有力、全程服务、贴紧农民、入户到田的农技推广新格局,探索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渠道,规模化生产的新路子,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产业化经营的新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科技推广率、入户率、成果转化率、科技贡献率分别得到大幅提升。按照促改革、重基层、谋创新、抓示范、强保障的原则,重点抓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1、以示范县项目为引领,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发展。坚持以改革建体系,以建设增活力,以发展推进可持续的原则,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管理体制三项改革一步到位,形成了以市农技推广中心为主导,22个乡镇农技推广站为主体,186个村级科技服务室为基础的科技推广机构,以100名农技人员为骨干,100名村级农民技术员为支撑,100名村级科技明白人和1000户科技示范户为补充的科技推广人员队伍,以市农委统管、市农技推广中心业务主管、乡村两级协管,并配套责任机制、培训机制、绩效考评机制等八项机制为保障的高效管理体制机制。去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六化需求,进一步推进农技推广工作由改革阶段向改革与建设并重,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同步推进加速转变,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上,着力推行了三项举措:一是实施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土地规模经营相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把建设农技推广载体作为发挥农技人员作用,提高农技推广效率的关键,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土地规模经营,农技人员变指导千家万户为集中指导一社一田,使农机农艺、良种良法集成配套,充分展示科技转化成果,最大限度体现农技人员价值,激发农技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热情和动力,从根本上形成农技推广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近三年来,全市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28个,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0万亩,占全市大田作物面积近1/4。集中推广40字玉米吨粮田、28字水稻超级稻、蔬菜棚室等三大集成配套技术,模式化栽培面积达到200多万亩。二是推行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在确保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鼓励支持技术骨干人员,与龙头企业和农资企业合作,为企业的农业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服务,开展技术承包,以此提升推广站持续稳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五里明镇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的5万亩玉米,以利益联结的有效方式,构建起了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大庆商业银行、乡镇推广站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商业银行为农业合作社提供贷款,合作社将粮食销售给龙头企业,企业在资金结算时将贷款本息转付给银行,龙头企业、商业银行出资20万元,作为聘请农业专家和乡镇站科技人员服务费,对生产实行全过程指导,四者之间均通过签订合同进行连接。这一模式有效提升了农技推广体系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三是采取激励政策与素质提升工程相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提高农技人员工资待遇和政治待遇,通过建立科学严格的绩效考评机制,表现突出的农技人员每年可得补助资金达到3000元以上,平均达到2000元以上,资金总额不低于30万元。为进一步激发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今年,有3名业绩突出的乡镇农技人员被提拔为副科级,经过严格考核有6名不称职农技人员被解聘,有13名优秀农技人员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得到表彰奖励。坚持激励与培训同步,将市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农技推广站、村级农技员、村级科技明白人分类实施素质提升工程,确保农技人员知识及时更新,素质加速提升,能力明显增强,满足农技推广工作需求。
2、以实施村级科技明白人培训工程为牵动,全面加强基层科技力量。按照省农委科技明白人九条标准要求,以培养懂技术、能示范、会经营、政策熟、威信高的科技明白人为目标,大规模发展村级科技明白人。仅今年上半年就发展村级科技明白人122人,占行政村总数的66%,力争到明年年末,实现村村都有科技明白人目标。特别是把选聘村级农民技术员作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力量,市政府制定出台了《肇东市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实施方案》,通过在人才市场选拔一批、面向社会招聘一批、从市乡两级优秀农技人员中派驻一批等途径,集中选拔一批专业对口、大专毕业生任村级农民技术员,今年在旱田乡镇五里明镇和水田乡镇涝洲镇进行试点,共选拔村级农民技术员20名,三年内达到每村一名农民技术员。市财政按照每名村级农民技术员月工资1500元标准,及时足额兑现工资,对表现突出的农民技术员,纳入事业编制管理。以村级农民技术员和村级科技明白人为支撑,以市乡农技人员为主导,今年全市规划建设50万亩高标准农田,集中建设100万亩吨粮田示范带,沿路规划建设百里高标准水田示范带,百里棚室蔬菜示范带,集中规划打造肇东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三处高科技智能化浸种催芽示范基地,建设科技实验示范基地、粮食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等各类高标准科技园区35处,形成整体示范带动格局。
3、以建设农民田间学校为平台,加速实施农技推广方式创新。重点把握三个关键:一是突出主导产业精心组建。围绕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城郊型经济,经过深入调研,在以蔬菜棚室产业为主导的肇东镇东跃村、海城乡大户村举办了全省首批农民田间学校。二是创新培训方式高效运行。牢固树立农民田间学校“以人为本、能力为先”的特色教学理念,全面推行“启发式”、“互动式”和“参与式”紧密灵活的教学方式,将农民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直接解决在田间地头,农技人员工作激情充分激励,农民科技致富的热情充分调动,农民田间学校载体作用充分发挥,目前正在顺畅高效运行。三是依托先进科技促农增收。农民田间学校学员推广新品种,应用新技术,特别是由陆地蔬菜转向了棚室蔬菜生产,并达到了以一带十,以十传百的滚动式示范效应,22名田间学校学员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26亩,亩效益提高到1.5万元,示范带动全村蔬菜产业一项人均增收1000元。
4、以加强科技创新组织领导为保障,建设农技推广绿色通道。一是领导保障。市委市政府把推进科技创新作为一项战略工程来推进,特别是承担省科技示范县项目建设以来,先后召开政府政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农村目标考核体系之中进行细化分解,把改革建设进度、科技示范户培育、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农技人员培训、技术到户率分别落实到具体责任人,使有关部门单位在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中明确了目标任务,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关键环节上凝聚了力量,切实形成了责任具体、运行高效、落实有力的工作推进体系。二是投入保障。科技领先,投入先行。为确保资金投入,市财政以每个推广站2万元标准每年投入44万元,用于推广站办公经费,市财政以每月工资1500元标准,聘请了20名村级大学生;所在乡镇每年拿出1.5万元,集中用于本乡镇业绩突出的农技推广人员奖励资金和补助资金;村级每年从转移支付中拿出1200元,以误工补贴的形式用于村级农民技术推广员工资,两年来,市乡村总计投入资金近500万元。同时,采取所在乡镇建基础、利用项目上设施、部门合力优服务,着力加强推广站设施条件建设。目前,已有4个乡镇推广站普遍达到了工作有场所、下乡有工具、服务有手段的标准。三是机制保障。(黑龙江省肇东市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