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推进整建制高产创建 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德州市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的做法和经验

 

德州市位于黄河下游北岸,山东省西北部,北依京津,南临济南,是山东省的“北大门”,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自古就有“九达天衢”、“京津门户”的美誉。现辖一区、两市、八县和两个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03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28万亩,总人口576万,其中农业人口401万,是典型的农业大市,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玉米、棉花和蔬菜生产基地,是全国第一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

德州,作为农业大市、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曾像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出现过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粮食总产逐年下滑的局面。为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勇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责任,我市自我加压,对标赶超,勇创一流,2003年将全市农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上来,明确了压缩普通粮食种植,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生产的工作思路;当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77亿斤,比上年增长3.1%,实现恢复性增长,扭转了自1999年以来的下滑趋势。2004年,全市粮食总产突破80亿斤大关,达到88.16亿斤。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突破100亿斤大关,达到104.3亿斤。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粮食生产潜能得到极大释放,总产达到115亿斤。2007年,我市提出三年创建地级“吨粮市”的奋斗目标,当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1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2008年,农业部发布《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德州被列入粮食主产区,我市以此为契机,制定实施了《关于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意见》,针对各县市区和高产创建示范点的生产实际,分别提出了攻关目标、高产目标、丰产目标、平均单产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层层建立行政首长指挥田,实行技术专家包方责任制,带动效果十分明显,夏秋两季亩产合计979.7公斤,向“吨粮”目标靠近。2009年,出台实施了《大力推进吨粮市建设的意见》,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落实农业部“十百千万”高产示范方20处、20万亩。在高产创建示范方的辐射带动下,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粮食总产达到144.24亿斤,小麦、玉米两季单产合计1061.4公斤,成为全国首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为此,农业部、山东省政府联合在德州召开“德州市亩产过吨粮总结会议”,全面总结推广德州经验。2010918日,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的全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座谈会上,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吴翠云提出了更高创建标准,要在全国率先开展整建制县推进高产创建活动,重点抓好齐河、陵县两个粮食超级大县整建制县推进和临邑县翟家乡、平原县腰站镇万亩“吨半粮”示范方创建,同时将其他县市区的22个重点乡镇纳入整建制高产创建范围,制定了更高的创建目标和增产计划。在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的带动下,全市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50亿斤大关。2011年,德州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57.85亿斤,实现“九连增”,连续八年总产全省第一。

一、德州市推进整建制高产创建的主要成效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一是粮食总产实现翻番。2003年,德州市粮食总产达到77亿斤,实现恢复性增长,扭转了自1999年以来的下滑趋势。2011年,粮食总产达到157.85亿斤,实现“九连增”。九年间,粮食总产增长了1.05倍,年均增长8.3%全市农民人均生产粮食达到3933.5斤,增长了1.13倍;全市人均占有粮食达到2740.5斤,增长了0.93倍;全市粮食商品率达到85.4%,提高了13.5个百分点。特别是,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激励下,2005年增长幅度最大,比2004年增产16.14亿斤,增幅达18.3%;在德州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2009年粮食比上年增产17.34亿斤,增幅13.7%,成为全国第一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二是粮食单产水平逐年提高。2011年,全市小麦、玉米单产合计1111.5公斤,其中小麦单产527.2公斤,玉米单产584.3公斤,分别比农业部整县推进任务目标高出5.9%5.4%6.2%2011年,小麦单产水平比2003年增长了43.7%,年均增长4.1%;玉米单产水平比2003年增长了41.3%,年均增长4%三是产粮大县逐年增多。德州在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大产粮大县培植力度,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全市共有9个县亩产过吨粮。在今年的中央和山东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德州11个县市区中共有7个县被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其中,齐河、陵县、临邑、平原4县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禹城、乐陵、宁津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

(二)高产创建示范区粮食单产明显提高。开展高产创建几年来,据省、市专家测产,我市小麦、玉米“十百千万”高产创建示范片单产均达到预期目标,比普通大田有大幅提高。以2011年为例,齐河、陵县两个整建制项目县小麦、玉米单产合计分别达到1168.4公斤和1152.7公斤,分别比全市平均单产合计高出56.9公斤和41.2公斤。平原腰站、临邑翟家两个整建制乡镇小麦、玉米单产合计分别达到1357.4公斤和1350.8公斤,分别比全市平均单产合计高出245.9 公斤和239.3 公斤。47个整建制乡镇小麦、玉米单产合计1173.2公斤,比全市平均单产合计高出61.7公斤。临邑县德平镇西关村十亩玉米高产攻关田亩产达973.4公斤,再夺全省玉米粮王。

(三)节本增效显著。德州市传统种植习惯用种量大,小麦平均播量在15公斤左右,最高达20公斤,玉米平均播量在3.5-4公斤,作物用肥量高,肥料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通过高产创建示范活动,我市积极推广以精播半精播为主的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小麦每亩用种量控制在8-10公斤,最少地块只有6.5公斤,每亩节约用种7-10公斤,玉米推广单粒播种技术,每亩用种量控制在2-2.5公斤,每亩节约用种1.5公斤。平衡施肥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民盲目施肥的观念,由之前的普施肥料转变为配方施肥,节省了肥料用量,提高了肥料的利用效率,平均每亩节省肥料3-5公斤。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高产创建活动也促进了粮食增产,增加了农民收入。据测算,小麦玉米两季增收节支每亩100余元。前段时间,农业部领导在陵县宋家镇调研高产创建时,农民邢志泉说:“地还是那些地,2008年前小麦亩产800多斤,现在提高到1200多斤,以前想都想不到”。去年陵县糜镇朱家坊村村支书张秀俊家11亩地收了13000斤小麦,卖了14950元,玉米卖了14300元,加上国家各类种粮补贴900元,总共毛收入30150元,去掉成本8360元,净收入21790元。张书记笑着对部领导说:“自己又没有什么手艺,种地一年能挣两万多,跟打工也差不多,挺好了”。

(四)高产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通过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快了我市小麦、玉米两大作物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的推广,提升了粮食生产整体水平,促进了粮食品质同步提升,全市形成了秸秆还田、精量半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高效旱作节水、氮肥后移延衰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高产技术模式,特别是通过实行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五统一”技术服务模式,为全市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增效打下了坚实基础。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现全覆盖,2011年实施面积达到1260万亩,占常规作物播种面积的90%以上,配方肥施用面积530万亩,节本增效总额1.6亿元。扶持发展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336个,拥有机械装备1.4万台;全市统防统治面积达到187万亩,其中全程承包防治面积达38万亩。

(五)粮食加工产业快速发展。德州市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的倾斜扶持力度,延长粮食产业链条,促进粮食产品加工增值,把粮食作为一个富民、强企、强市、招商的品牌产业做大做强。目前,以夏津发达、陵县颜皓、宁津天雁、 “巨嘴鸟”、“鲁德”为代表的小麦加工龙头,年加工能力达到770万吨;以禹城三糖一药、平原福源生物淀粉、陵县华茂生物科技为代表的玉米深加工龙头,年加工能力达到350万吨;以大蔡牧业、天恩、正大为代表的饲料加工龙头,年加工能力达到170万吨。我市拥有“巨嘴鸟”小麦粉、“发达牌”小麦粉、永乐食品的 “腾永乐牌”小麦粉等国家名牌产品5个;“腾永乐”牌面粉等中国驰名商标9个;巨嘴鸟的小麦粉、发达集团的小麦粉、永乐食品的小麦粉等国家免检产品9个。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实现了加工增值,达到了种粮既能富民也能富财政的目标。

二、我市推进整建制高产创建的基本做法

(一)实施“一把手”工程,加强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的组织保障。一是健全组织,强化领导。德州市委、市政府把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实施重点推进,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吴翠云为主任的高产创建推进委员会。推进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高产创建各项措施的的落实。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高产创建推进委员会,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亲自规划、亲自部署,强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在工作上,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具体负责。二是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市推进委员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本地实际,研究确定全市粮食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领域,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制定年度粮食高产创建发展计划,提出推进工作的措施意见;组织实施好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加强督导和检查,定期进行调度、通报;制定年度粮食高产创建工作考核办法,提出年度考核意见。市推进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其中发改部门负责把涉及粮食生产的项目向重点县、区域倾斜;财政部门负责确保涉及粮食生产的政策、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农业部门负责将所有粮食高产创建的资源整合,全部用于粮食高产创建;水利部门负责将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向高产创建重点产粮区、重点县安排,全面提升项目区抗灾能力;国土部门负责将土地整治项目集中向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区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负责根据“十连增”要求,向粮食高产创建县、乡重点投入;农机部门负责将大型农机具补贴重点向粮食主产县倾斜。三是建章立制,高效运转。我们立足德州实际,编制了《德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粮食高创建推进委员会工作方案》、《关于2011年度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考核实施办法》、《德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粮食高产创建推进委员会及办公室工作职责》、《德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粮食高产创建推进委员会成员部门包县市区制度》、《德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粮食高产创建推进委员会成员部门工作制度》等规范性文件,确保了全市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加强协调,抓好落实。市委书记吴翠云、市政府市长陈先运多次不同形式的听取粮食高产创建工作专题汇报,并做出全面部署。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要打破县、乡界线,形成20-30万亩甚至更大规模的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打造全国样板。袁秀和副书记和黄金忠副市长多次召开专题调度会、调研会,对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要求确保实现全市粮食生产“九连增”、“三连冠”。 2011年,全市先后召开了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现场会议、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项目建设工作会议、全市粮食高产创建暨“三夏”生产动员会、全市“三夏”生产暨防汛工作调度会议、全市高产创建暨结构调整现场会议等一系列工作部署会议,全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深入开展。五是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市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创建了《德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粮食高产创建推进工作简报》,主要报送省农业厅领导以及相关处室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推进委员会领导,印发市推进委员会成员单位和各县市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农业局,为及时反馈交流工作情况,挖掘高产创建典型事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搭建了平台。全年共编辑简报50期。同时,加大与中央主流媒体的沟通与协作。201135日,新华社专门派出资深记者先后深入我市齐河、夏津、临邑3个县,分别就粮食生产形势、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需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粮食加工产业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德州市在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工作中取得的典型作法和先进经验在2011320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中有大篇幅体现。20111122日,《农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一个整市推进的高产创建样本——德州市粮食“九连增”的路径探寻》的长篇专题报道。在看了这篇报道后,韩长赋部长做出重要批示:德州市整市推进高产创建,干的好,成绩大,值得好好总结推广。如果我们的粮食主产区有十几个、几十个象德州这样的高产稳产市,全国粮食稳定增产就更加基础牢固,大有希望。山东省贾万志副省长做出重要批示:《农民日报》这篇文章很有份量。德州市粮食高产创建探索出了创新的路子,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本,为全省、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值得认真总结推广。六是强化考核,评先树优。市委、市政府每年制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与县市区政府签订责任书,将粮食生产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年度综合考核,强力推动粮食生产政策措施的落实。市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相关人员分半年、年终两次对全市粮食高产创建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分为三个层次:组织8个推进委员会成员单位、分成4个工作组进行考核验收;组织各县(市、区)农业局长、生产科长、农技站长和市农业局有关专家,对各县市区的小麦、玉米高产创建和大田生产进行观摩考评;夏秋收获期间,组织邀请省、市专家实打验收,进行检查考核。最后,汇总三个层次得分确定考核成绩,根据考核成绩排出名次,进行表彰奖励。为进一步调动各级各部门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和农业科技人员科技兴粮的积极性,继国务院和山东省政府对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之后,德州市委、市政府在今年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为全市粮食生产做出突出贡献的市农业局以及5个县、27个乡镇、10个粮食生产优秀专业合作社、110名先进工作者和20名种粮售粮大户进行隆重表彰,奖励资金达340万元,规模之大,层次之高,前所未有。值得一提的是,德州市委、市政府考虑到在国务院、省级表彰中没有单独对乡镇一级进行表彰,而乡镇又是高产创建工作措施推动落实的重要环节,我市在本次表彰奖励工作中,特别增加乡镇的表彰名额,评选出先进乡镇一等奖11个,奖金10万元,先进乡镇二等奖16个,奖金5万元,极大地激发了乡镇干部抓粮食生产,推动高产创建的积极性。

(二)坚持顶层设计,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只有坚持高点定位,顶层设计,才能实现德州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跨越发展,这已成为我市各级的共识。在发展理念上,我们坚持立足全省,着眼全国,对标赶超。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创建地级“吨粮市”的奋斗目标,相继提出了整建制乡、整建制县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的发展理念,今年我们又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整建制市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的奋斗目标。我们继2011年启动齐河、陵县两个整县整建制高产创建项目后,今年又启动了平原、临邑两个县的整县整建制高产创建活动。在规划布局上,我市坚持点面结合,梯次发展。我们根据农业部提出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全面调研,深入论证的基础上,高标准制定了全市粮食生产三大板块发展规划,实施整建制推进。我们以齐河十万亩示范方为样板,打破乡域、县域界限,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要求每个县打造3万亩或5万亩以上的示范方,粮食大县打造10万亩或20万亩以上的示范方,市级规划建设30万亩以上的大方。借鉴“拼图”原理,在三大板块中综合考虑地力水平、科技水平、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制定了具体的发展计划,分步实施,按图填空,力争用35年的时间将三大板块打造成总面积不低于300万亩成方连片的规模化粮食优势产区。三大板块共涉及53个乡镇,面积380.7万亩,占粮食总面积的53.6%。目前,一期已完成开发乡镇22个,面积157.4万亩,占总面积的22.2%;二期正在开发31个乡镇、面积223.3万亩,占总面积的31.4%在示范带动上,我们坚持以点带面、扩点强面的工作思路,狠抓已有高产创建示范方的升级改造。我们一方面高质量建设了一批高标准万亩高产创建核心示范方;另一方面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推广高产创建种植模式,不仅建成了全省面积最大、单产水平最高的齐河县10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而且陵县15万亩、临邑10万亩、平原8万亩、禹城5万亩、武城5万亩等一批高标准粮食高产示范区正在建设当中,全市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呈现出“多点开花、全面推进”的大好局面。为高标准、高质量抓好粮食示范区建设,市农业局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各县市区,以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为基点,全面调查研究全市粮食生产基本情况,在深入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决定以齐河县焦庙镇10万亩示范方为突破口,奋力打造全市大面积高标准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党委书记、局长邵国君多次深入一线,实地查看生产现场,并亲自主持拟定齐河县10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方案。与此同时,邵国君同志积极主动加强与齐河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沟通,最终形成科学性、可操作性都非常强的具体实施方案。2010年,齐河县先后筹措资金8500多万元用于总面积10万亩,覆盖焦庙镇、祝阿镇、刘桥乡3个乡镇72个行政村的示范区建设,共疏挖主次干沟140千米、抬田沟296千米;维修主次干路133千米;主干路油面铺设68千米;打造林网133千米;修建机耕路盖板桥、涵管桥、倒虹吸等735座;新打机井及配套1762眼。区内实现了“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面积最大、标准最高的高产稳产粮田。201110月,齐河县又启动总投资1亿元的核心区提升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河道衬砌22千米,架设农排线路23千米,新上低压配电设施12台套,新打机井及机电配套217眼,完善农田林网40千米。目前,齐河县10万亩高标准粮食高产示范区升级工程已经全面竣工,示范区内沟渠通畅、更加节水;桥涵配套,交通更加便捷;机井井房,更加密集;林网林带,更加完善,已成为全省面积最大、标准最高的高标准农田样本。据省农业厅专家测产,2010年,齐河县5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方平均单产达到717.6公斤;2011年,齐河县5万亩小麦高产创建核心区平均单产达到626.46公斤,创造了小麦大面积增产的典型;10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平均单产达到718.71公斤,实现了在面积扩大1倍的情况下,平均亩产较去年增加1.1公斤,成为全省面积最大、单产水平最高的粮食生产示范区

2011418,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到德州市视察春季农业生产工作,在现场视察了齐河县10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后,高兴地说:“这次来主要有三项任务:第一是祝贺,祝贺你们在粮食生产上取得好成绩,120万亩的耕地,高产创建100万亩,示范区50万亩,带动区50万亩,高产核心区已经建成10万亩,在建10万亩,一共20万亩,对此表示祝贺;第二表示感谢,我认为你们在高产创建上、现代产业上走出一条新路子,刚才说的粮食产量,不是简单的高产创建。高产创建是一种理念上的改变,需要组织形式的创新,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的调整以及科学技术的运用、农业机械的配套,等等。实际上你们在搞现代农业上走出了很好的路子;第三是向你们学习,中国的事情抓点都很容易,但是你们已经把点变成面了。高产创建过去是千亩、万亩,这就已经很了不得了,但现在达到了十万亩、百万亩,甚至一个县都整建制的推进了。这次来就是要学习推广你们这方面的经验,也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领导的关心、鼓励和殷切希望,极大地鼓舞了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安心种粮的积极性。

(三)积极整合项目资源,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水平明显提升。近年来,围绕粮食高产创建三大板块,各级积极整合千亿斤粮食高产稳产田建设、土地整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涉农项目,集中向整建制高产创建示范区倾斜。2011422日,市政府召开各县市区政府县市区长和分管县市区长、农业局长,市直推进委员会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参加的全市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项目建设工作会议,黄金忠副市长对项目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要求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并强调粮食生产、小农水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现代农业项目以及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项目,要集中向高产创建示范区倾斜,打造全国粮食高产创建制高点;同时强调,千亿斤粮食产能项目县级配套资金必须先划拨到市级财政,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签字后,组织实施。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市共整合农业项目资金资金5.9亿元,全市新增改善灌溉面积35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45万亩,目前全市已建成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400多万亩。陵县坚持全县粮食生产“一盘棋”,建立保障粮食生产大协作机制,形成整体推进态势。将各有关部门的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共计整合现代农业小麦产业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增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等项目资金2.2亿多元,重点推进15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精品示范区,积极构建沟、渠、路、林、桥、涵、闸配套和防旱排涝功能齐全的现代水利排灌水网体系,努力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粮食生产大格局,为全县农业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四)集成配套技术,粮食生产科技水平显著提高。一是强力推进种子工程。粮食要高产,种子是关键。自2003年实施种子工程以来,我市农业系统在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呈现出年年有新气象、年年有新成果、年年有新跨越的良性发展态势。截止目前,德州共有31个农作物品种分别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其中国审品种4个,省审品种27个;小麦新品种“良星99”被列为国家冬小麦新品种审定标准对照品种,“良星66”通过“双国审”并成为全国第一个跨3个生态区的小麦品种,良星77”比良星9966亩产高200斤而不倒伏,实现了我国小麦矮秆育种的新突破。随着育种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德州市种子企业也实现了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巨大转变。在2007年山东省20强种子企业中,德州仅有2家企业入选,且均在10强以外;而到了2010年,山东省20强种子企业中,德州共有鑫秋、良星、德利农、苗宝、银兴等5家企业入选,且有4家企业位列全省10强行列。德州种业的快速膨胀,为全市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提供了强有力的种子资源保障。宁津县在小麦高产创建过程中融入良种繁育,充分发挥良种繁育这一优势,吸收山东良星种子公司和山东鲁北种子公司参与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将小麦高产创建基地同时作为公司的良种繁育基地,公司以高出市场价20%-30%的价格进行回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开展小麦高产创建的积极性,农民在接受农业局技术培训和指导的同时还接受公司提供的技术服务,确保了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全部做到了“六统一”,即统一深耕、统一供应良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增施有机肥、统一使用氮肥后移技术、统一病虫害防治,基地内小麦长势整齐划一,籽粒饱满,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农民每亩可增收300元以上。各县市区借鉴这一经验,把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方建成了小麦种子繁育田,既为展示高产新品种搭建了平台,又提高了示范方农民的收益。临邑县种粮大户魏德东1700亩小麦,仅繁育小麦种子一项就多收入30余万元。这种高产创建与公司新品种展示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了小麦高产创建、农民增产增收和公司科研“三丰收”。二是强力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在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中,成立了由市农业局局长任组长的技术指导工作组,常年派出由5名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队的粮食生产巡回督导组,落实包县、包重点乡镇、包示范片责任制,深入生产一线指导技术培训、良种普及和关键技术应用,强化“五统一”生产模式落实。老措施建新功。2010年,全国各地遭遇冬春连旱特大灾情,夏粮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但德州却在遭遇冬春连旱严重灾情的不利形势下取得了夏粮“九连增”的可喜成绩,再创夏粮丰收奇迹。这一奇迹的创造,看似偶然其实必然。关键就是小麦规范化播种、播后镇压、浇越冬水等抗旱保墒技术措施在德州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市90%以上的粮田普浇一遍越冬水,有效提高了全市小麦的抗旱抗冻防虫能力,创造了气象有干旱、麦田无旱象的奇迹,为春季苗情转化升级打下坚实基础。新技术显优势。按照良种良法、农机农艺有机结合的原则,加强栽培技术的集成与配套。在小麦生产上,重点推广小麦规范化播种、氮肥后移、节水栽培等配套技术,其中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增长迅速,目前已达332.6万亩,占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的46.8%;应用该技术的粮田较常规种植粮田增产10%以上。在玉米生产上,重点推广了“一增四改”和玉米适当晚收、小麦适当晚播的“双晚”等先进实用技术;重点加大了登海605、郑单958、浚单20、德利农988等耐密型高产品种的推广力度,合理增加玉米种植密度,通过开展玉米“十、百、千、万”高产创建活动,十亩高产攻关田平均种植密度达到6000株以上,带动全市玉米平均种植密度由原来的4000株左右增加到目前的4500株左右,亩均增产达30斤以上,为玉米高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玉米适当晚收、小麦适当晚播的“双晚”技术在德州得到大面积快速推广,全市70%以上的粮田均使用了这一增产技术。据专家分析,玉米生长后期,每晚收一天玉米将增产8-10公斤。目前,德州的玉米收获时间推迟到9月底,较常年推迟7-8天,亩均增产70-80公斤。20101112日,“金满田杯”2010年山东粮王大赛评选结果揭晓,临邑县翟家镇农民孙丰忠以夏玉米亩产1029.6公斤的优异成绩夺得全省总冠军,被省农业厅、山东电视台授予“山东粮王”称号。这是继2007年被评为“全国种粮标兵”之后,孙丰忠获得的又一殊荣。孙丰忠的成功正是德州市大力推广先进实用丰产增产技术、实现全市粮食生产“九连增”的一个缩影。三是强力推进基层农技体系建设。德州市以扎实推进粮食高产创建为核心,以强化内部和系统管理为切入点,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进一步理顺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思路和公益性职能,服务“三农”成为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的自觉行动,开创了推广事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市共有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137个,其中县级机构 31 个,区域站33 个,乡级 73个,覆盖了全市所有乡镇。全市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1.1%,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占44.6%,有效提升了科技兴农能力和水平。可以这么说,德州市农技推广体系的日益健全,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的逐步提高,有效提升了科技兴农能力和水平,为全市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顺利开展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堤坝。20077月,德州市农技人员在进行病虫害日常监测工作时,发现宁津、夏津两县出现新的病虫危害,经市县两级农技人员会商,基本确认为二点委夜蛾,最终经省植保总站专家确定为山东省第一例二点委夜蛾虫情。在报送省植保总站鉴定的同时,德州市农技人员制定了初步防治意见,并积极开展综合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8-2009年在全市开展二点委夜蛾虫情重点监测,再未发现新害情发生。201174日,农技人员在日常监测中再次发现二点委夜蛾危害,并随即发布了关于二点委夜蛾防治的病虫情报;76日,制定下发了《关于及时做好二点委夜蛾防治工作的意见》;78日,在德州电视台进行二点委夜蛾综合防治技术专题讲座;711日,制定下发了《关于抓紧查治二点委夜蛾的紧急通知》;713日,市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做好二点委夜蛾防治工作的紧急通告》。同时,德州市农业局派出由班子成员带队的督导组深入生产一线巡回指导二点委夜蛾综合防治工作。正是由于德州市病虫害日常监测制度的严格落实,防治措施的准确无误,科技服务的及时到位,德州市虽有近80万亩的发生面积,但并未形成危害,对全市粮食生产大局未造成任何影响。四是强力推进农民教育与培训。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等农业项目,大力组织实施“百乡、千村、万户”农民培训工程,市级培训到县和重点乡镇,县级培训到乡镇和重点村,乡镇培训到村和重点户,实现“万亩区有技术专家、千亩片有技术骨干、百亩田有技术标兵”的目标。2011年,全市共开展各类科技培训920余期,培训农民201万人次,组织各级科技人员下乡1.5万余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20余万份,关键增产技术得到全面实施,为全年增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五)严格落实惠农政策,粮食生产的两个积极性显著高涨。一是全面落实惠农政策,激发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发出8个一号文件,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战略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梯次构建支农惠农政策体系和强农促粮的长效机制。德州市把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央政策的拉动效应作为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举措,牢牢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共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中央惠农资金39.13亿元,有效调动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仅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一项就拉动农民投资7.82亿元,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300余万千瓦。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84万千瓦,农用拖拉机24.6万台,联合收割机14157台,耕、播、耙、收等主要环节实现机械化,全市机耕、机播率、机收率分别达到99.4%98.3%99.25%“日耕百万亩田、日收百万亩粮”成为现实。“如果没有党的惠农政策,我不可能拥有这么多的农机具,没有这些农机具,科学种田就是一句空话。”临邑县德平镇富民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魏德东颇有感触地说。正是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相继制定出台,极大地激发了他务农种粮的热情。他于2007年承包耕地500亩,成立了富民种植合作社,开始大规模发展粮食生产。目前,魏德东已承包耕地1820亩,购置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深松机、深耕犁、播种机、喷药机等各种农机具30余台套,吸收社员230多人。仅2011年就生产粮食182吨,优良品种率达到了100%,综合农机水平100%。年出售商品粮178吨,粮食商品率为98%,带动社员增收500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在2011年山东省粮王大赛中,魏德东以夏玉米亩产973.4公斤的成绩获全省总冠军,成为2011年度山东粮王。这是继2010年后,德州市农民连续第二年在全省“粮王”大赛上荣获桂冠。二是全面落实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激发各级党委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2011年,我市就落实中央产粮()大县奖励资金1.44亿元,山东省超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5266万元。各级党委、政府真正体会到了重粮抓粮不仅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承担应尽的政治责任,而且还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发展粮食生产不再是包袱,而已在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各级党委、政府重粮抓粮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财政支农的力度显著加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在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山东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我市12个县市区中共有4个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3个县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另有11人被评为全国、全省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名,4人被评为全国、全省种粮售粮大户,1家粮食生产合作社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优秀专业合作社,德州市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

三、2012年推进整建制市高产创建工作打算

为扎实推进整建制市高产创建,夺取粮食“十连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整建制高产创建努力夺取粮食生产十连增的意见》(德政字〔201199号)、《关于做好2012年百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方统一供种工作的通知》(德政办字〔20123号)。明确提出,在全市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选择100个乡镇实行全面推进整建制市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申请农业部再安排我市62个乡镇承担高产创建任务。在每个乡镇安排“十百千万”高产示范片,万亩核心示范区小麦平均单产600公斤以上,玉米平均单产630公斤以上,带动全镇粮食产量比上年提高3%以上。在齐河、禹城、平原、陵县、临邑各打造一处“吨半粮”万亩示范方,小麦力争650公斤,玉米力争850公斤。全市重点打造100万亩玉米高标准示范方项目,实行政府采购,免费统一供种,确保亩产650公斤,比上年高5%;力争680公斤,比上年高10%。主要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陈先运任组长、副市长黄金忠任副组长的全市夺取粮食“十连增”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形成了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具体负责,各部门能力协作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市农业局局长邵国君兼任办公室主任。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职责分工,将创建任务细化分解到人到地,层层推进,逐级落实,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指标,确保高产创建活动顺利实施。

(二)实施万亩高产核心示范区工程。在每个乡镇建立万亩核心高产示范片,在每一个万亩高产示范片内,设十亩、百亩、千亩高产攻关示范方,产量指标分别达到或超过农业部项目创建指标。每个万亩示范片内建立一处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展示田,重点安排小麦、玉米新品种展示和高产栽培技术熟化所需要的相关试验。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小麦重点选择济麦22、良星99、良星66等增产潜力大、抗逆性强的品种;玉米重点选择郑单958、登海605、浚单20等耐密型优质高产良种。小麦全部推行统一供种,百万亩玉米高产示范方实行免费统一供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三)高标准实施百万亩玉米高产示范方项目。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有效的原则,实行政府统一招标,市级财政在2012年部门预算中安排资金1000万元,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在上级粮食奖励资金中列支3000万元,与中央财政玉米良种补贴项目捆绑使用,免费统一供种。严格落实供种面积,建立统一供种到村、到户明细档案,做到“县有区域图,乡镇有落实表,村有供种清册,户有供种卡”,集中打造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高产示范区,辐射更大范围,带动更大面积均衡增产。玉米良种由市级农业部门组织统一政府采购,免费统一供种。各县(市、区)制定完善了项目实施方案,精心组织,认真落实,真正落实到村到户,确保不出任何问题。市政府明确提出,因工作落实不到位,造成被动的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大力度整合粮食高产创建项目资金。在严格落实国家稳粮增粮政策项目的基础上,将各类涉农政策、资金、技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特别是将农技、植保、土肥、种子等关联度高的项目资金捆绑,集中向整建制高产创建示范区聚集,进一步改善粮食装备水平和生产条件,带动全市80%以上的粮田建设成为高产稳产田。在工作经费及试验、示范、技术物化补贴上,除农业部定点38个乡镇外,市里安排的62个重点乡镇万亩核心示范区,市财政每个片以奖代补5万元,年终考核结束后,一次性拨付县财政,由农业部门统一安排使用。

(五)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专家技术指导。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区域站基建项目,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网络,充实人员,培育科技示范户,确保年底前完成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强化专家指导,在作物生产关键时期,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分区域、分季节、分层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确保技术进村入户到田,提高农民种粮科技水平。加强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配套,小麦重点集成推广深耕深松、宽幅精播、播后镇压、浇越冬水等高产栽培技术;玉米重点抓好抢茬直播、一增四改、直播晚收等高产栽培技术措施落实。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力度,在100个整建制重点乡镇全面铺开。争取实施小麦深耕深松、浇越冬水、一喷三防财政补贴。推行专业化服务。按照“五统一”生产模式要求,切实做好苗情、肥情、墒情、虫情、灾情等监测与预报工作,开展农机统一作业、植保统防统治。

(六)强化督导考核。市政府已将深入推进整建制高产创建、夺取粮食“十连增”纳入县市区2012年度综合考核体系,市粮食高产创建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将积极配合市政府督查室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规范考核程序,切实加强督导考核,确保整建制高产创建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山东省德州市农业局)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