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期畜牧局长班上,来自甘肃、云南、贵州和陕西的学员普遍反映,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在乡镇级基本完成,但还有两个“最后一公里”建设任务需要加强。
第一,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还需加强。学员们认为,村级防疫员队伍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基础,对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经费缺乏。贵州省六盘水县畜牧局唐世政局长说:“国家财政拨付给每个村的防疫员是每月80多块钱,地方财政配套每月120块钱,让一个三四十岁的男同志从事这个行业一年才挣2400块钱,这是留不住人的。”二是队伍不稳定。很多防疫员由于工作脏累、报酬低,不愿干不长干,防疫员的更替频率较高。三是人员素质不高。防疫员缺乏正规的培训,知识老化,技能主要靠经验,不能适应疫病防疫工作需要。四是管理制度不完善。防疫员的聘用、考核制度不完善,导致一些地方多次出现劳务纠纷和不认真免疫的情况。
第二,强制免疫工作及条件还需加强。一是疫苗质量要确保。部分疫苗质量不高,免疫效果不佳。云南省曲靖市试验结果反映,部分疫苗在注射2-3次后才能产生抗体。二是冷链建设要彻底。少部分乡镇还没配置冰箱(柜);村级防疫员也需要配备冰箱。因为疫苗在常温下有效期一般为7天,防疫员从乡镇冰箱取出疫苗后一般是在常温下带回家中存放,许多防疫员不可能很快注射完毕。特别是在牧区,牧民家庭距离远,完成疫苗注射需要较长时间,这段时间如不将疫苗冷藏存放,很容易造成疫苗失效。三是强制免疫范围要扩大。学员们反映,现在疫情防控压力很大,除强制免疫病种外,对于在一些区域内可能发生或在一定畜禽种类中可能发生的疫病,也要积极防控。由于部分养殖户认为不是强制免疫范围内的就不需要进行免疫,地方畜牧兽医部门想对某种疫病进行免疫但需要收取疫苗成本费用时,经常遭遇养殖户的不配合。
针对上述问题,学员们建议:
一是提高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待遇,研究解决编制问题、养老问题。可以作为乡镇畜牧兽医部门内自收自支人员,或作为村干部管理;也可以“以钱养事”,对其负责的一定区域的防疫任务实行专职专责专业化管理。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免疫效果。加大疫苗质量监督管理力度,严厉查处假冒伪劣产品。设计、配备村级防疫员专用的便携式冰箱(袋)及交通工具;对村级防疫员家用冰箱购置、更新给予补贴,并适用家电下乡政策。扩大强制免疫病种范围,或允许地方畜牧兽医部门可在国家规定强制免疫范围外,根据本地畜禽种类及常见疫病确定地方强制免疫病种,如羊疥癣、布病、猪乙型脑炎、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等,并予以疫苗购置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