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安徽扎实推进“籼改粳”

  粮食安全问题的核心是稻谷问题,稻谷问题的核心是粳稻问题。在江淮等粳稻生产适宜区逐步实行“籼改粳”,是适应市场需求、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在第4期培训班上,来自江苏、安徽的部分学员介绍了当地“籼改粳”的有关情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是全国率先实行“籼改粳”的地区,30万亩水稻面积中,粳稻占80%。从邗江区情况看,“籼改粳”效益明显:一是产出高,亩产可达1100斤,每亩比籼稻增产150-200斤,增收400元左右;二是价格高,由于粳稻米质一般要比籼稻高1-2个档次,市场需求旺盛,每斤1.3的价格比籼稻高出0.3元;三是效率高,“籼改粳”有利于水稻直播、抛秧等轻便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六十几岁的老人和十几岁的孩子都能抛秧。安徽寿县共有水稻面积170万亩,2008年以来“籼改粳”20万亩,2011年粳稻面积将扩大到40万亩左右。

  “籼改粳”过程中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生产成本加大,价格机制有待完善。据邗江区李群局长介绍,粳稻生长期较长,较籼稻晚收割1个月左右,加上当地9月份雨水稀少,农民要多浇两三次水,提水成本明显增加。寿县孙纯珠局长也认为,按最低收购价每斤1.23元计算,粳稻的种植效益并不明显。二是农民缺乏种植经验,技术指导亟待加强。由于长期种植籼稻,实施“籼改粳”的农民对粳稻生产特点不太熟悉,沿袭籼稻生产管理方式影响了产量。部分地区优质粳稻收获季节迟至11月上旬,对下茬小麦播种会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创新耕作栽培制度。

  为保证“籼改粳”取得更好效果,两地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一是加强宣传引导,给予补贴扶持。分析市场需求状况,宣讲国家扶持政策,帮助农民精算效益账,理解和认同“籼改粳”的好处。江苏省推出每亩20元“籼改粳”补贴,直接打卡到户。安徽省由加工企业以每斤高于市场价格0.02元的收购价,与种粮农民和合作社签订粳稻订单。二是加强培训指导,实行示范带动。动员技术人员和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产前培训、产中指导,着重讲解粳稻在治虫、生育期、追肥时间上与籼稻的差别。改革耕作栽培制度,采取“稻套麦”等模式解决粳稻与小麦播种的茬口问题。今年年初,江苏省政府出资启动“籼改粳”示范点建设,每5000—6000亩建设一个100亩的示范点,由农技人员和村干部负责,实行统一播种、管水、治虫和田间管理,展示“籼改粳”的做法和效果。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