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农业局长轮训班上,一些局长提出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与调整种植结构来增加农民收入存在矛盾:一边是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愿意种经济作物;一边是粮食生产面积需要保持稳定。以广西桂平县为例,2010年粮食与棉花的种植效益比为1:3,与蔬菜比为1:5,与葡萄等水果比为1:6;湖南、云南等地粮食与经济作物“争地”、“争工”的现象严重,农民在土地利用和用工投入上向经济作物倾斜。
如何既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又提高农民经济收益呢?一些地区在完善种植模式上下功夫,实现了种粮增收两不误。广西兴安县发展秋冬农业,采用“超级稻+黑木耳”栽培、幼龄果园间套种马铃薯、以及葡萄田间种植大豆等模式,提高复种指数,促进钱粮双增。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创立了“稻—灯—油—菇”高效生态循环种植模式,种植一季超级稻,在田间装满虫灯,稻田中养鱼,水稻收获后稻草作为菇料种菇,收菇后菌渣还田,增肥土壤,亩放养鱼苗500尾,超级稻亩产700公斤,双孢蘑菇每平方米产8公斤,亩产值1.6万元。
云南陇川县推广玉米套种红薯、辣椒,甘蔗套种冬玉米等间套种模式,增加粮食产量和种植效益。广西桂平市开展“超级稻—再生稻—冬种马铃薯”一年三熟栽培新模式,累计亩产值达5800多元。
在现有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框架下,从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完善种植模式入手,可以实现种粮比较效益的大幅度提高,找到发展粮食生产与保持农民增收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