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引导,是一些地区出现土地流转“非农化”、“非粮化”问题的重要原因。在第1期培训班上,学员们分享了浙江省以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引导土地有序流转的经验。
一是科学规划粮食生产功能区。根据各产粮乡镇土地规模大小,以粮食主产乡镇、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的地区为重点,与城市建设规划、国土用地增减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广泛征集各级农业部门、村干部、村民代表意见,确定县域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并进行公示,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
二是严格按规划进行土地流转。为保证功能区规划的有效落实,各县明确乡镇的工作任务和村干部的具体责任,建立县和乡镇工作人员流动监管的工作机制,将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纳入干部考核体系。由村干部向规模经营农户宣讲规划布局,有效引导流转需求。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只允许种植粮食作物,或者一季种粮一季种菜,杜绝影响粮食生产的经营行为。
三是完善功能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功能区内水利局、农业局、移民办、农开办和交通局等部门的项目资源,将相关资金纳入功能区建设大盘子中统筹安排,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为促进土地流转,创造更好条件。
此次参训的浙江六县(市)均在2010年出台了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并按照规划引导农户流转土地,取得较好效果。一是有效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浙江省衢江区农业局局长汪泉水介绍,2010年衢江区东湖畈、全旺畈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流转的720亩、300亩土地,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同时新增了3家粮食专业合作社。二是有效避免了土地复耕问题。浙江省海盐县农业局局长蔡其良反映,功能区内的土地严格按照规划使用,严禁从事“非粮”、“非农”建设,基本不存在涉及土地复耕问题的纠纷。三是有效保护了流出农户利益。浙江省嘉善县农业局局长金良根讲,在功能区内流转土地的经营大户,需吸纳流出农户在基地打工,农户一手拿租金,一手拿工资,收入基本有保障。
学员们建议,各地特别是产粮大县应普遍制定和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规范、引导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在推进“三化”同步的进程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