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大力推行发酵床养猪标准化

  近年来,北京市大兴区生猪规模养殖发展迅速,目前已有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1个,市级标准化生产基地74个,其中规模以上养猪场(按存栏950头,基础母猪存栏100头,年出栏生猪1500头计算)30个。自2007年开始,大兴区大力推广以发酵床养殖、免疫增强剂使用和生物饮用水为核心的发酵床养猪技术,探索出一条节本增效减排控污的养殖新路子。
  2007年,生猪市场形势看好,养殖户扩大规模的意愿强烈。大兴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因势利导,组织养殖户参观考察、学习培训发酵床技术,启动推广工作,当年即取得了较好效益。在随后的推广实践中,针对引进技术存在的夏季热应激反应、消毒防疫影响、猪舍设计不当等问题,该局邀请有关专家反复研究,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与创新,制定出一套涵盖猪舍建设、土著菌种筛选和培育、消毒防疫、防热应急、垫料替代、发酵床养护、配套设施设备等关键技术规范标准,强化可复制性和可移植性,实现了技术“本土化”,推动了技术普及。
  通过努力,大兴区生猪养殖实现了“三个转变”、“一个提升”。养殖污染从后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该技术将猪排泄物经垫料中的微生物分解、发酵,转变为微生物蛋白,消除了养殖场内外的异味,有效解决了粪污排放污染问题。资源利用从低效型生产模式向节约型生产模式转变。该技术不需要用水冲洗圈舍,猪粪尿被微生物分解转化后变为猪可吃的有机物和菌体蛋白质,不需要劳动力清粪,有效地节约了人力和资源。采用发酵床养猪标准化技术模式,每头猪每天可以节约水80%-90%、煤80%、电50%、饲料5%,节约劳动力30%以上。食品安全从事后追溯向生产工艺全程控制转变。采用发酵床养猪标准化技术模式,猪舍通风良好、卫生清洁,猪的活动范围扩大、自身抵抗力增强;全程控制不添加抗生素,提升了猪肉品质,减少了药物残留;充分利用土著菌发酵,优势菌群占位效应使环境中病原微生物得到有效抑制,降低了疫病发生的可能性。养殖效益大幅提升。每个规模养猪场每年所需菌种、垫料等支出约6.8万元,每年可增加纯收入约31万元,每头商品猪可新增纯收入约207元。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