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乳山市以“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产品无公害”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一、内外协作与上下贯通相结合,建立高效化组织保障体系
一是地方政府与专业机构联手抓。与威海检验检疫局联合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了地方行政力量与专业力量的有效整合。在威海检验检疫局的精心指导下,在全省率先实行全区域农产品质量监管方式,将管理范围由出口农产品延伸到行政区域内所有农产品。二是常设机构与执法部门联手抓。成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与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合署办公,负责全市农产品质量日常监管工作。在此基础上,针对部门职能交叉,监管不力的问题,从安监、工商等5个部门抽调骨干,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长驻办公,并成立了5个镇级质量监管站,形成“一支队伍搞监管、一个拳头保安全”的工作格局。三是市镇两级与企业农村联手抓。为形成整体推进的工作氛围,每年都召开有各镇党委政府、重点涉农企业主要负责人及农村党支部书记参加的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动员会,市、镇、企业、村层层签订了责任状,落实管理责任,形成四级责任落实和追究体系。
二、源头封堵与市场整治相结合,建立规范化的农资监管体系
一是把住准入关,堵住源头。首先对全市500余名农业化学投入品经营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设立不良农资黑名单和良好经营者数据库,并出台了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准入管理办法。规定凡进入乳山市场的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必须首先到“农安办”登记备案,签订农资质量承诺书,未经备案审核不得入市。由于准入门槛提高,全市先后有近90家农资经营店自行停业。二是把住整治关,管住市场。市里下发了依法收缴国家明令禁止生产、销售、收贮、使用的违禁高毒农药的公告,并印制成明白纸张贴到村、发放到户,限期上缴违禁药品,随后有关部门联手对全市农资市场进行拉网式大检查,立案查处违禁经营、超范围经营案件37起,治安拘留2人,在全市形成了“违禁农药,人人喊打”的良好氛围。三是创新整治方法,实行追根监管。重点加强农业植保、供销生资和邮政服务站3家规模较大、挂靠点多的骨干经营单位的规范管理,要求他们设立配送中心,对挂靠的农资店实行定点批发、专营专供,对经营业主和挂靠单位实行“双追究”。
三、龙头带动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建立市场化的联动推进体系
一是实行“双备案”,把龙头企业在基地管理中的带动作用发挥好。为调动企业管理基地的积极性,实行对出口企业基地 “双备案”制度。凡是生产档案完善、产品质量达标的基地,都可以到市“农安办”和威海检验检疫局申请备案,获备案产品出口享受一定便利,较好地激发了企业建基地、管基地的主动性。目前,全市“双备案”基地面积已达37.1万亩,花生、大姜、萝卜等基地管理水平达到了较为严格的日本标准。二是利益引导促联结,把村级组织在基地建设中的纽带作用发挥好。建立以村为基本单位的管理责任制,由基地所在村与企业签订合同,村级负责基地日常生产监督与管理,凡按标准要求进行种植,每收购1吨原料,企业给予基地村200元的管理补贴。三是进村入户搞培训,把农户在基地生产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好。采取上门培训、进村宣教的形式,开展“一季一讲”、“一月一课”、“一周一报”培训活动。“一季一讲”,就是由农业、畜牧、海渔和有关执法部门牵头,每季度逐镇组织一次标准化种养规程和假冒伪劣农资识别知识宣教讲座;“一月一课”,就是由各镇政府负责,每月组织一次种养大户现场授课;“一周一报”,就是由农业部门负责,每周发布一次病虫害测报和用药指导建议。2009年与威海检验检疫局联合举办高毒农药鉴别专题讲座6期,开展集中宣传教育活动30多次,培训群众12万人次。
通过建立“三大体系”,乳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日益提高。“重视质量、关注质量、享受质量”成为乳山上下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共识。通过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达到38个,“乳山产”绿色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农副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持续增长, 2008年全市农产品出口额达到2.6亿美元, 2009年同比增长29%,其中花生、大姜、苹果等拳头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扩大。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33元,较上年增长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