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主体 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以一家一户生产经营模式为主,规模小,主体分散,市场信息不灵,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制约粮食产能的提高。如何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各地在生产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总结出很多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湖南省祁阳县:“三扶持”壮大种粮大户队伍

    湖南省祁阳县把发展种粮大户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抓手,在政策宣传、资金扶持、技术服务上下功夫,解决种粮大户发展瓶颈,帮助种粮大户提高经济效益。一是政策扶持。支持农户通过租赁、转包、土地入股等形式,将闲置耕地向大户集中,实行规模开发。政府引导,通过经济手段对抛荒二年以上的耕地,转包给种粮大户,解决了种粮大户租地难题。二是资金扶持。一方面,不折不扣地兑现中央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补助资金。另一方面,县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资金,对种粮大户购买种子、肥料、农药所需资金实行银行贷款、政府贴息的“绿卡”政策。对种粮大户购买收割机和插秧机增加直补资金。每年年底,县里还要评选一批种粮大户,分别给予2000- 5000元的奖励,对符合条件的种粮大户奖励种粮机械,最高奖励价值达10万元。三是技术扶持。县农业、科技等部门每年派出200多名技术人员,为种粮大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提高种粮水平和效益。通过“三扶持”全县种粮大户大幅增长,2009年涌现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286户, 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39户,分别比2008年增加128户和29户。

    四川省广汉市:“企业+大户”助推粮食生产产业化

    四川省广汉市在大力扶持种粮大户的同时,积极促进种粮大户与加工企业的联合,种粮大户均与企业签订种植合同,实施订单种植。一方面,种粮大户可以通过种植面积大、品种统一、栽培技术规范、机械化程度高、生产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为粮食加工企业生产特有的优质品种,为企业创立优质品牌提供强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发展“企业+大户”的粮食生产模式,在促进粮食规模化生产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粮食生产的产业化经营,实现了农民稳定增收与企业增效的双赢。目前,广汉市有18万亩水稻与川粮米业有限公司签订种植合同,实行优质优价,收购价格高出市面价格1-2个等级,同时还将在经营环节中产生的利润向订单农户进行二次返利。通过优质优价和二次返利,使订单农户每亩增收80元。2009年底,广汉市已拥有部、省、市级粮食加工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并创建出川粮、福瑞喜两大系列共10余个省内知名优质稻米品牌。

    湖北省沙洋县: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促进粮农增收

    湖北省沙洋县不断加强种粮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已组建沙洋县粮食产业协会、惠农合作社、12个乡镇优质稻产业协会和46个村级优质稻农民专业合作社,涌现出农村网络收购和技术能人730人。在加强农民组织化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产业链衔接,充分发挥这些中介组织上联企业、下联农户的功能,在技术推广、粮食购销等方面为粮食生产提供服务。比如,粮食中介组织积极搭建农户与龙头企业、种子经销商的桥梁,为农户提供了很多便利,实现订单与种子同时到户。目前全县粮食订单生产比例已达43%,其中优质稻订单占到了59.2%。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全县粮食产业协会及13个乡镇优质稻产业协会的配合下,2009年企业兑现优质稻订单58.6万亩,带动6.5万农户亩平增收100元以上。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