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问题,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省部分粮食大县的农业局长在轮训班上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据学员们介绍,各地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以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为基础,以建立质量安全监管队伍为支撑,以开展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三品”认证和管理为抓手,以推行市场准入制为关键,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如吉林省敦化市建成技术、检测、认证、监管、培训、信息“六大体系”,成立了由8名检测人员、7名农业综合执法人员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形成农业生产“全监管”。黑龙江省五常市2008年以来投入3500万元进行集中育苗小区和标准化大棚建设,标准化大棚达到1.5万栋,标准化育苗面积达到624万平方米,占育苗总面积的62%,促进稻米种植“标准化”。辽宁省北镇市“三品”生产总面积为137万亩,已达耕地总面积的97%,实现安全生产“广覆盖”。吉林省梅河口市一方面注重生产者安全生产,对农资实行准入制;另一方面注重消费者安全消费,对农产品实行准入制,确保质量安全“零风险”。
针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员们建议:
一要建立低毒高效农药使用补贴制度。应加强对农民的利益引导和补偿,为农民使用低毒高效农药提供补贴,降低安全生产的成本。
二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学员们认为,加强对农民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是重要的治本措施之一。通过培训,强化农民的用药、用肥知识和技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长效作用。
三要堵疏结合,质量监管和技术推广并重。据辽宁省义县农村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吴则余介绍,当地采取堵疏结合的办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执法部门对国家禁用的农药进行封堵,阻止其销售。同时成立了农业蔬菜服务站,主要工作就是到菜农家、到蔬菜大棚去,向菜农介绍新肥料和农药,引导菜农使用新型肥料和低毒、低残农药。通过几年的实践,使很多菜农真正感受到了新型肥料和农药的优越性,从投入品上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学员们认为这样的做法值得借鉴。
(研讨主持:王立全;报告执笔:杨春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