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围绕粮食生产问题,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部分粮食大县的农业局长在轮训班上进行了研讨和交流。大家普遍认为东三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在一万亿斤以上目标任务的重要力量。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取得积极效果的同时,一些县粮食生产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压力和挑战。

    第一,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压力较大。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偏低,一些农户转向种植蔬菜、油料等经济附加值高的农产品。2008年,黑龙江省依安县糖料加工厂被英国联合食品公司收购。该公司从农民手中购买耕地、种植甜菜,本来种粮的农民纷纷改种了甜菜。

    第二,耕地质量下降,影响粮食产量。近年来,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日益成为影响耕地质量的重要因素。虽然各县市积极筹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治理水土流失,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县市处于水土流失、耕地质量下降的困扰中。黑龙江省勃利县农委副主任刘城海这样说道:“老天爷一下雨,地表土就被冲走一些,一年扒一层土,最后上等地变中等地,中等地变下等地,耕地质量明显下降。虽然实行中低产田改造,但改造速度还没有水土流失快。”

    第三,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2009年7月末8月初,吉林省遭遇旱灾,虽然各级政府及时启动灾害应急预案,动员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救灾,但因为灾情严重,粮食最终还是减产。归根结底,是由于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保障到位。对此,来自黑龙江省粮食大县的学员们也表达了同样的呼声。

    第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特别是良种研发繁育能力亟待提高。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几位学员都认为,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至少可达30%,但目前进口种子对民族种业的冲击十分严重,国产良种育繁推能力亟待加强。比如“先育335”仅是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的产品,但我们今天的种子生产、加工水平还是赶不上人家。美国种子封顶效果特别好,减产幅度特别小,国产的品种雪一浇、风一刮就不行了。

    第五,国有粮库收储能力有限,影响部分粮食销售价格。不少学员认为,国家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政策,给农民种粮收入提高了重要保障。但是,由于国有粮库收储能力有限,农民的粮食只能有一部分以最低收购价卖给国有粮库。农民普遍面临自备仓储设施简陋、粮食保管品质下降的问题,因此,剩余的粮食只能以低价卖给小商贩。

    第六,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偏大。国家出台农资综合补贴政策扶持农业生产,一些农资生产企业、经销商却趁机提价,抵消了农资补贴的积极效果。吉林扶余等地的进口硫酸钾目前已经涨到每吨5700元;辽宁新民等地尿素已涨到每吨2200-2300元。辽宁省新民市农村经济发展局局长郑恩祥算账说,粮食生产各种补贴合计每亩只有63元左右,而农资价格却已涨过了每亩80元,补贴收入根本不能弥补农资成本。

    针对上述问题,学员们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升耕地质量。

    一是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整理土地,复垦种粮。二是继续贯彻落实“四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三是加强小流域治理、小农水建设,减少自然灾害对耕地的侵蚀、破坏。

    第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

    通过实施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抗旱能力,减少灾害损失,确保水稻、玉米等粮食产量保持稳定。

    第三,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壮大农业科技研发力量,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加快良种选育和技术研发,提高国产良种竞争力;培养、引进农业科技推广人才,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增加资金扶持。增加农业科技研发资金投入,鼓励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增加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确保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顺利开展。三是鼓励农业实用技术人员领办、加入专业合作社。通过加强实用技术人员与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促进农业科技更快、更有效地应用于农业生产。

    第四,增扩国有粮库库容,扶持农户建造家庭储粮设施。适当增加国有粮库收储能力,确保农民顺价出售粮食。鼓励、扶持农民在自家建造储粮设施,改善家庭储粮环境,确保粮食能够保质保量存储,防范小商贩压价收购、损害农民利益。

    第五,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上涨幅度。提倡粮食生产节水、节肥、节种、节药,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要体现在价格上。要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的总体水平,严厉打击恶意涨价、坑农害农行径,确保国家粮食补贴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研讨主持、报告执笔:韩洁)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