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央近年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部分粮食大县的农业局长在轮训班上进行了研讨和交流。大家普遍认为,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在本地区落实的情况总体是好的,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了各县粮食生产的发展。同时,由于各地情况差别很大,在政策落实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第一,良种补贴——“补什么”、“补给谁”、“如何补”、“补多少”。关于“补什么”。不少学员认为,在良种补贴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如何甄别哪个品种是“良种”对农民来讲十分困难。种子经营逐步放开后,假冒伪劣、未审先推的种子在各地时有出现,一个品种多个名称的现象也频频发生。这不仅加大了种子市场监管难度,也给农民选择优良品种造成了困难。去年,辽宁省某县一个标有国审批号的品种,种植十万多亩,基本颗粒无收。
关于“补给谁”。学员们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补给经销商;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补给农民。若补给经销商,则不排除其提高价格,既赚取利润,又赚取补贴的可能;若补给农民,由农民自行购种,则不排除农民购到劣种、影响产量的风险。黑龙江省方正县农业局长谈到,目前农民购种存在盲目性,往往哪个品种贵就买哪个,客观上给一些不法经销商留下了坑农害农的机会。
关于“如何补”。学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什么时间补、补贴申领手续如何办等问题。不少学员反映,目前的良种补贴是在农民播完种以后才发放下来,这对农民当季购种并未起到实际作用。黑龙江省北安市2009年的良种补贴,至今还没有到位。另外,良种补贴申领手续过于复杂。黑龙江省兰西县的农业局长反映,申领一份良种补贴需要填五张表。
关于“补多少”。辽宁学员郑恩祥算了一笔账,现在国产种子每斤24元,每亩地需要投入3斤种子,仅种子费用就需要72元,但是,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加起来每亩仅有63元左右。良种补贴根本无法抵消种子价格的上涨,严重影响了政策效果。
第二,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窄”、“指标少”、“发放迟”、“抵不过涨价”。目前,我国补贴的机具种类主要包括大中型农机具,小型农机具少。“但老百姓想买又买得起的农机具,像22、小四轮等品种,又未列入补贴范围。这与我们这些地方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的需求不高的情况有不小矛盾”。辽宁郑恩祥等学员这样反映。
由于农机具购置补贴金额有限,补贴指标分配落实难。黑龙江学员刘城海说,勃利县的农民只能每年通过抓阄确定受益户。
辽宁省新民市的农机具购置补贴截至今年3月28日尚未发放。郑恩祥说,“往年比今年早一点,今年到现在还没有动静。农民到4月7号左右就开始播种,急需农机具。如果农机补贴不能提前一个月发放到位,农民今年基本就用不上了,只能留到下一年度使用。”吉林、黑龙江两省学员也有类似反映。
据吉林省桦甸市农业局局长梁锡江反映,“现在的农机具购置补贴还是不能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而且,农机补贴低了,也很难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学员反映,有些农机具价格涨幅超过20%,“吃掉了”农民的农机具补贴收入。
第三,农业保险——商业保险“不愿保”,农民“不愿投”。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存在支付巨额保险金的风险。对于追逐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而言,这是一笔划不来的买卖。2009年辽宁省建平县因为发生旱灾,保险公司需支付农业保险赔付额达8000万元之多,实在是“保不起”。与此同时,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民需要支付保险费的20%,不少农民抱怨农业保险的赔付率过低,“不愿投”的情绪严重。
对于上述问题,学员们经过热烈讨论,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关于良种补贴。对于“补什么”,关键在于真正确定什么是“良种”。大家普遍认为首先应该规范种子市场,严厉打击倒卖假种、侵害产权行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维护种子公司权益;其次,应该提高国产良种研发、繁育能力,提高我国种子市场竞争力。对于“补给谁”,还是两种观点,一种是坚持补给经销商,认为有利于规范种子市场销售行为;一种是坚持补给农民,并建议将良种补贴与粮食直补合并发放。对于“怎么补”,主要建议应该提前发放、及时发放,简化申请程序等。对于“补多少”,普遍认为应该适当增加补贴金额。
第二,关于农机具购置补贴。一是建议对小型农机具也给予政策性补贴;二是建议东北地区的农机具购置补贴至少在每年3月10日之前发放到位;三是控制农机具价格过度上涨,由国家实行农机具限价政策;四是适当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指标,满足日益扩大的农机具购置需求。
第三,关于农业保险。建议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为农民投保,同时给予商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一定的资金扶持。
(研讨主持:徐倩、杨春悦、韩洁、王立全、黎霆;报告执笔:韩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