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期畜牧局长培训班上,吉林省农安县魏书友局长在谈到当前生猪价格持续下跌时讲到:今年年初以来吉林生猪价格持续下滑,2月初毛猪均价为5.5元,到3月末毛猪均价下跌到4元。吉林的生猪盈亏平衡点应当是6:1,即毛猪价格5.5元,如果近几个月毛猪均价在4.5元,等于养户每养一头商品猪亏本100元左右。
他认为猪价下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猪肉生产供过于求。二是饲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饲料玉米由去年同期0.75元涨到今年的0.87元,每市斤上涨了0.12元,等于每头毛猪增加成本50元左右。三是消费者膳食结构发生变化,人们对猪肉消费需求的增长赶不上养殖数量的增长速度。
他认为以上三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是生猪生产过剩,产生生产过剩的主要原因又来自于政策刺激的结果。近几年中央和地方出台的鼓励生猪生产的政策多达八、九项,再加上2007-2008年的价格暴涨,导致一些搞建筑和从事其它行业的有钱人也纷纷将资金投向养猪业。正像有人说的那样,“近年来养猪热仅次于房地产热”,结果是母猪大增,商品量剧增。据统计,吉林省2007年仅有能繁母猪90万头,到2009年保守数字也有130万头,增长40-50%。
针对目前的现状,魏书友局长建议“稳定生猪生产,必须加强宏观调控,控制生猪无序发展”。他认为应对生猪生产进行宏观调控,办法是根据市场需求的大体数量,确定商品猪的出栏数量。商品猪的数量控制主要是通过能繁母猪数量的控制来实现,比如我国人均消费猪肉每年大约为40公斤,那么全国大约需要年出栏8-9亿头商品猪就可保证市场需求量,每头能繁母猪按20头仔猪计算,全国需要4000万头能繁母猪就可以了。确定这个母猪数量后,国家就可以重点给予扶持了,主要方向是大省、大县和规模饲养场(小区)。可以将4000万头母猪指标分解到各省,省再分解到县,县再分解到养殖场。
此外,他还建议当猪粮比价低于5:1时,在6-7周时间内国家就应当启动应急预案;应利用这次猪价持续下跌的时机,适时调整母猪数量,优化种群结构;在养猪主产区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使其发挥蓄水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