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位于山东省南部,总面积1485平方公里,辖17个镇、4个街道,1226个行政村(居),总人口166万,是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其中农业人口124万,耕地面积116万亩。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2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25元。滕州农业基础条件好,长期以来是粮食主产区,精种高产闻名全国,素有“鲁南粮仓”之称。我们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来抓,全面加大支持、保护、投入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87.6万吨,其中小麦85万亩,单产512公斤,总产43.6万吨;玉米80万亩,单产533公斤,总产42.6万吨;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亩产687.2公斤,十亩高产攻关田亩产789.9公斤,创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我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
我市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粮食生产领导小组,建立了粮食生产联系点制度,市级班子有关领导分工包片,经常深入基层、进村入户,调查研究解决粮食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严格落实责任制,把发展粮食生产的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镇街,作为对领导干部和镇街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增强了各级抓粮食生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的粮食高产创建、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和标准粮田建设等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各有关部门镇村密切配合,各尽其责,形成了支持粮食生产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按照“三个优先”的要求,不断加大“三农”投入,2009年全市各级财政投入达到5.5亿元,共发放各类种粮补贴1.12亿元,政策性小麦、玉米保险实现了全覆盖。积极实施强镇兴村富民“1112”工程,投放30亿元的惠农贷款,重点支持特色专业村、农产品加工企业、种养大户加快发展,激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二、实施项目带动,落实关键技术
1.施良种补贴项目,促进良种产业化。连续五年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2008年,国家补贴55万亩,市财政列支100万元,扩大到65万亩;2009年,国家补贴85万亩,实现了全覆盖,良种统供增产显著,深受农民欢迎。在供种方式上,省农业厅与财政厅联合招标,由中标企业直接供种到村到户,农民一公斤商品麦换取一公斤精选包衣的小包装良种。全市小麦品种5个,其中济麦22占60%。通过实施良种补贴项目,加快了良种产业化步伐,培植壮大种子繁育、包装、销售一体化的龙头,形成“科圣”良种品牌。农业部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项目,打基础、利长远,经济社会效益巨大。我们学习河南邓州经验,每年建成小麦“三圃田”6000亩、种子繁育田3.6万亩,加速了小麦良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步伐。
2.落实公共植保理念,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确立重大病虫害防治政府主导机制。投资50万元,建成数字化、信息化的滕州市农作物病虫预警中心,做到病虫草害的监控、预警、发布一体化;积极建立专业化防治队伍,结合实施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免费发放200余万元的药械,扶持发展植保专业合作社30支,推进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小麦专业化统一防治达到44%。坚持“加强监测预警、搞好宣传培训、启动应急机制、实行科学防控”四措并举,防治灰飞虱控制玉米粗缩病成效显著,2008-2009年,市、镇两级财政拨付专项资金400余万元,用于药械补贴;2008年,共购置弥雾机1400台,市、镇两级各补贴三分之一。
3.实施现代农业项目,不断提高土壤肥力。连续两年实施了由财政部和农业部下达的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核心区由2万亩扩大到4万亩,示范带动区30万亩。核心区以整建制村为单位,成方连片实施。对玉米秸秆还田、机械深耕均每亩补贴20元、测土配方施肥并增施商品有机肥每亩补贴70元,良种补贴每亩增加10元,每亩补贴总计达120元,县乡干部、农技人员现场核实,张榜公布,接受监督,发放到户,充分调动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核心区内玉米秸秆还田、机械深耕、测土配方施肥、增施商品有机肥均达到100%,同时,项目镇街按照核心区标准,对核心区外的小麦落实关键技术补贴,带动了关键技术的推广,短短两年,玉米秸秆还田率达到55%。连续4年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每年采集化验土样3000个,建立全市土壤肥力数据库,主要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初步形成。“测土、配方、供肥、施肥”面积逐年扩大,土壤肥力不断提高,提高粮食持续增产能力。
4.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促进技术集成。连续三年承担农业部小麦、玉米、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市财政每年列支35万元高产创建专项资金,2009年共安排小麦万亩示范片4处、百亩示范方7处、十亩高产攻关田6处,全部落实秸秆还田、深耕细耙、配方施肥、宽幅精量播种、氮肥后移等主推技术,促进了小麦单产提高,高产创建成效显著。万亩春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片亩产4158公斤,十亩攻关田5517公斤,均创平原二季作区单产新高。高产创建示范田已建设成为各级领导指挥生产的样板田、专家教授的指导田、农技人员的实验田和农民增收的示范田,发挥出越来越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粮食持续增产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粮田。实施了总投资585万元的标准粮田建设等重点项目,建成路相通、沟相连、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加上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流域治理、土地整治等项目的实施,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3万亩。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的体制机制,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尊重农民意愿,依法自愿有偿土地流转,防止非农化、非粮化,全市涌现出10余个粮食生产合作社和150余户粮食生产大户,促进了粮食规模化生产。
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实施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完善农技指导进村入户长效机制,邀请山农大于振文院士、董树亭教授等知名专家对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民辅导员和种粮大户开展集中培训,年培训农民3万人次,推广实用技术33项,推广应用面积40万亩。
3.创新服务方式,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抓好以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信息服务、重大植物疫病防控为主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市农业短信平台,每天向5000农民免费发送至少一条信息;农业局与财政局联合创办《滕州现代农业报》,半月一期,免费向3000科技示范户发放;在电视台成功开办农科频道;建设农业远程视频终端服务站点200余个,实现了农民与专家的远程视频交流;开通12316服务热线;升级维护农业信息网;开展“为农服务,由我精彩”机关文化建设,有效解决农技推广进村入户难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水平,我市被评为2009年度中国农业信息化领先地区。
四、强化产业化经营,实现粮食加工升值
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粮食加工增值,增加农民收入。我市以东谷面粉、恒仁淀粉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企业,围绕优质专用小麦、玉米生产,发展粮食精深加工项目,与农户签订订单,建成“优质粮食--优质面粉--优质食品—名牌产品”的产业链。建设6万吨的地方粮食储备库,发展粮食经纪人队伍,促进粮食储存和转化;按照“一符三专四落实”的要求,实施科技储粮,确保滕州粮食市场的繁荣稳定,保障种粮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