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县:六轮驱动铸辉煌 粮食连年谱新篇

  滑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县域面积1814平方公里,辖10镇12乡和1个新区,1020个行政村,总人口126万,耕地面积195万亩,常年种植粮食250多万亩,素有“豫北粮仓”之美誉,粮食总产和商品粮贡献量均位居河南省第一,曾多次受到国家和省、市的表彰。2003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4年—2009年连续六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 被农业部树为全国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一面红旗。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不断加强基础建设,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产业化发展,尤其在2009年大旱之年,县委、县政府带领导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克难攻坚,粮食生产再获大丰收。全县粮食种植总面积由2003年的236万亩增加到2009年的262.2万亩,单产由412.9公斤增加到497.7公斤,总产由97.7万吨增加到130.5万吨,稳居全省第一。

  连续多年保持粮食持续稳定增产,我们的基本做法是采取“六轮驱动”强力措施,全力打造粮食核心主产区。

  一、政策牵动,不断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借国家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的机遇,我们坚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放松、不走样、不折扣,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2004年减农业税3600万元,2005年以后8500万元农业税全部免除,2003—2009年,严格坚持“一分钱不能少,一天也不能耽误,一户也不能漏”的“三个一”原则,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5.7亿元种粮惠农补贴资金直补到户,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二、组织推动,健全粮食生产促进机制

  (一)成立强力推进组织

  基于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强烈责任感,滑县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把粮食生产做为一项重点中心工作来抓。县委书记郜军涛曾明确指出:如果哪个乡镇不重视粮食生产,那么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头脑清醒、政治成熟的书记和乡镇长。县长董良鸿也多次强调:乡镇领导如果对本乡镇粮食生产的情况不熟悉,就是不重视,不负责任,不合格,各乡镇一定要有足够人力,安排出时间,全力搞好粮食生产工作。为此,先后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的粮食增产行动指挥部,以县长为首长的防汛抗旱指挥部、良种推广补贴工作领导小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领导小组,以主抓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为全县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二)建立健全促进机制

  一是实行目标责任制,县政府每年都要与各乡镇政府签定粮食生产目标责任书,把粮食生产纳入年度考核目标;二是建立了县、乡领导包组织、技术人员包服务的“双包”责任制;三是推行领导示范制,各乡镇党、政一把手按照目标要求,分别建立了5000亩优质专用小麦示范方,为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标准化生产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实行三层督导制,县领导、农业局班子成员、技术员经常深入到各乡镇的农业生产一线,督查指导粮食生产。今年小麦高产创建活动中,所有高产示范区均有县领导分包,在关键农时季节,分包县领导还亲临现场督导,充分调动了全县广大干群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三、科技拉动,全力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水平

  为实现粮食生产科技化,我们不断创新、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新体系,进一步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不断完善“11331”良种化推广体系。依托滑丰种业龙头带动,组建滑县滑裕良种繁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加大科研育种和新品种引进投入力度,开展县、乡、村三级示范,构筑县、乡、村三层经营网络,加快良种推广步伐。全县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二是不断完善“5320”农技推广新体系。加强乡镇农业科技服务站和村级农业科技文化大院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县农业科技推广协会、县专家组、乡镇技术指导组、村科技行动小组、村辐射带动小组五级组织联动,县农业科技服务大厅、乡科技服务站、村科技文化大院三级阵地互动,行政性农技推广网络和新型农技推广网络双层网络齐动,实现了科技人员与农户、科学技术与生产、放心农资与农田的“零”距离对接,有效解决了推广机制不活和先进技术推广不畅的问题。精量半精量播种、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主推高产技术入户率超过90%,应用率达到85%以上。三是不断完善“53121”测土配方施肥体系。强化农技推广部门与定点配方肥生产企业的结合,提高企业参与度,实现配方肥推广市场化运作,增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活力,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即通过建立高素质的科技服务队伍、完善土壤肥力监测体系、完整的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县域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县级配方肥配送中心等五个支撑,完善县农业科技服务大厅、乡农业科技服务站、村科技文化大院三级阵地,创建一个直供配方肥的服务网络,强化技术推广部门与配方肥生产企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农业生产两个结合,实现一个节本增效的目标。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达到210万亩以上。先后有陕、辽、苏等7省40多个市、县到滑县学习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经验。四是创新植保服务体系。通过成立并扶持壮大植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完善植保服务体系。2009年2月,成立了滑县禾丰植保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下设6个村级机械化防治专业队,配备了180台套车载喷雾器及其配套设备,现有社员360人,建起了一支装备精良的农民专业病虫害防治队伍,日服务面积可达1.5万亩次,实现了病虫害防治的机械化和精准化,大大降低劳动强度,做到了安全、科学、合理用药,在大幅度提高防治效果的同时,有力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五是深入开展 “百人包千村”活动。从麦播开始,我们每个乡镇安排2名技术人员包乡负责技术指导,春节过后结合抗旱浇麦,每个乡镇分配3名技术人员,进一步加强了技术指导力量,随后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行动计划”的号召,深入开展了“百人包千村”活动,组织全县农业系统210名专业技术人员分包全县1020个行政村,平均每5个村1名技术人员,每逢农田管理关键时期,分头行动,全面出击,确保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2009年共制作电视技术专题片10期,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60场次以上,农业技术人员累计下乡指导6500余人次,受训农民30万余人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80万份。

  四、龙头舞动,谋求产业化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县立足粮食资源优势,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粮食精深加工和延链增值,做到生产与加工相结合,以工促农,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内引外育,出台优惠政策、抓龙头、带基地等一系列措施,已经形成了以滑丰种业为龙头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以神华面业为龙头的优质专用面粉加工,以裕湘面业为龙头的优质挂面加工,以柏林饼业为龙头的优质专用小麦深加工产业链条,全县固定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4家,省、市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5家和8家,占地3200亩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初具规模。2009年又成功引进年处理40万吨小麦深加工企辛安面业落户滑县,同时对神华面业年产15万吨小麦专用粉加工技术进行了改造,将带动24万农户100万亩小麦生产基地,实现农民年增收1.1亿元,让农民的“粮袋子”真正变成农民的“钱袋子”。

  五、高产带动,引领全县粮食生产整体上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我县粮食生产水平,实现高产后的再高产,我们坚持把开展高产创建作为粮食增产的切入点来抓。县政府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深入开展高产创建工作。高产创建万亩区明确由县委书记、县长等主要领导直接负责、督导,充分调动广大干群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高产示范区重点推行“一集成六统一”模式,技术服务做到“一集成”,生产过程做到“六统一”。“一集成”即将秸秆还田、精量半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玉米“一增四改”、适期晚收等技术组装配套,集成推广。“六统一”,即统一供应主导品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对农户统一培训指导、统一机耕机播、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订单生产。2009年夏粮生产上设置的3个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区、10个千亩示范方、17个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25公斤、658.7公斤、711公斤。秋粮生产上设置的2个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5个千亩示范方、6个百亩攻关田、8个超高产十亩攻关田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78.5公斤、741.9公斤、867.7公斤、927.9公斤,高产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带动全县粮食生产整体上水平。

  六、部门互动,全面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土地部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加大砖瓦窖场复垦复耕力度,耕地面积由2003年的176.5万亩增加到196万亩;水利部门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有效灌溉面积由2003年的145万亩增加到177万亩,旱涝保收田由94万亩增加到174万亩;农开、农业部门全力建设高标准粮田20多万亩;农机部门健全农机推广体系,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38.24万千瓦,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2%。涉农各部门围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进一步夯实了全县粮食生产基础。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