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调优结构 转变方式 突出重点 推进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

  一、基本情况

  阿鲁科尔沁旗位于赤峰市东北部,全旗幅员面积14277平方公里,辖11个苏木乡镇、1个办事处、245个嘎查村,总人口29.9万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全旗草场总面积1418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317万亩。独特的地域条件,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全旗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2009年6月末,全旗牲畜存栏254.3万头(只),其中肉牛存栏31.3万头(基础母牛存栏17.2万头),肉羊存栏202.6万只(基础母羊存栏达125万只)。2009年全旗肉、乳、绒毛产量分别达到39498吨、28050吨、3058吨。肉牛产业成为全市乃至全区知名优势产区,出栏肉牛达14.4万头,其中育肥出栏5.53万头。2007年,阿旗是全市唯一一家被列入全国肉牛检测点单位,2008年阿旗又是全市唯一一家入选农业部《全国2008-2015年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旗县,阿旗畜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主要工作思路

  (一)调整畜群结构,重点发展肉牛主导产业

  利用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入选给我旗肉牛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旗牛源多、质量好、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实施肉牛产业整体发展战略。采取政策引导、财政金融扶持等多种措施和优惠政策,鼓励农牧民和社会各界参与发展肉牛养殖、育肥、销售、加工的积极性,不断扩大全旗优质肉牛养殖规模,增加肉牛育肥出栏比例,提升肉牛精深加工水平,延长肉牛产业链条,提高肉牛产业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益,力争把我旗打造成优质肉牛养殖育肥基地和食品加工基地。

  (二)调整畜种结构,减少山羊、稳定绵羊

  针对连年严重干旱,饲草饲料短缺的现状,近几年,不断全旗不断加大山羊出栏力度,合理调整畜种结构。为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的破坏,2010年实现山羊全年禁牧,通过政策引导养殖结构调整。根据全旗绵羊存栏实际,北部天然草原丰富地区,以蒙古大尾羊为主导品种,抓好本品种选育和种羊调剂工作,推进天然绿色肉羊养殖。中南部牧区苏木镇积极开展昭乌达肉羊新品种育种,以人工授精为技术手段,开展优质德美种羊与当地细毛改良羊的级进杂交改良,加快昭乌达肉羊品种育种步伐。

  (三)加大牲畜改良力度,提质量、增效益

  积极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效、现代畜牧业,促使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率与生态并重型方向转变。今年在旗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政府拨出冷配改良专款400余万元,支付参加冷配母牛每头50元配种费,年内要确保完成肉牛冷配9万头。在此基础上,加大改良工作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技术服务,优化牲畜品种、良种和改良种比重,提高牲畜品种质量。通过适当压缩牲畜总量,提高畜群个体质量,有效增加农牧民的养殖效益。

  (四)改进生产经营方式,减成本、提效益

  充分利用我旗秸秆等饲草饲料资源,积极推广作物秸秆微贮、氨化、盐化、模式化饲养等技术,转变传统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舍饲模式化育肥,提高秸秆利用率。针对我旗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2010年阿旗所有的饲草饲料地的开发利用都将以节水灌溉为中心,大力推广和开发节水型饲草料基地建设,积极推进青贮、饲料作物、高产优质牧草的生产。年内我旗计划新增节水型灌溉草牧场面积5万亩,力争利用3年时间,全旗新增节水型灌溉草牧场面积20万亩,并进一步探索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饲草料供给有切实保障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

  (五)抓实动物疫病防控,保生产、保安全

  一是坚持预防为主,把春秋集中免疫和日常补免有机结合,以中小规模养殖场为重点,以畜禽流通环节为关键,突出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预防免疫。加强疫情监测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着力推进动物产地检疫。二是进一步深化完善兽医体制改革,在理顺行政管理、监督执法、技术支撑等职能职责的基础上,把苏木乡镇、嘎查村两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做为重点,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监督、考核和测评机制。三是从饲养源头确保畜产品安全。加强对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的监管,建立健全饲料监管机构,落实监管职责和任务。严厉查处人为添加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物的行为,确保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安全生产和销售。加强对养殖场户使用饲料的监管,建立规模养殖场户饲料使用档案,明确饲料来源,确保养殖场户使用的饲料和自配料安全。

  三、成功做法及主要举措

  (一)以节水灌溉为中心,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

  优质高效节水饲草料基地建设,是保障畜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针对我旗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旗委、旗政府不断加大各方面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推广和开发节水型饲草料基地建设,有效提高了饲草料基地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探索了一条既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又确保畜牧业良性循环发展的新路子。截止2009年年底,全旗已配备维护面积在1300亩、500亩和200亩多种型号自走式喷灌设备61台套,建设高标准节水型饲草饲料及经济作物生产基地达3.1万亩。阿旗农牧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则从阿旗实际出发,取国内外圆形喷灌设备之长,制造出适合本地生产特点的喷灌设备,截止目前,已经生产30多台,在阿旗当地配备11台套,使用运行效果良好。其中比较典型的绍根镇柴达木地区连天牛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优质牧草种植为基础,强力推进现代高效节水优质牧草基地建设,公司已累计购置进口1300亩、500亩和200亩等规格自走式喷灌设备22台套,建成高标准优质紫花苜蓿及饲草料基地6000亩,年内新播种面积达3000亩。在今年这样的异常干旱年景的情况下,2008年种植的3000亩优质紫花苜蓿,凭借节水灌溉条件,牧草完成刈割3茬,平均亩产草量达到450公斤。按照市场价格,多次刈割的高蛋白紫花苜蓿,每公斤售价在1.5元以上,每亩产值在675元,种草所有费用200元以内,种植优质牧草利润超过475元。

  柴达木良种牛繁育有限公司则依托节水灌溉型牧草基地建设,成功开发现代模式高标准肉牛养殖,实践了自然草原划区轮牧、休养生息新机制,开辟了草原畜牧业全新发展出路。该公司2009年5月份开始筹建,当年完成投资210万元,围封草牧场3000亩,购置大型自走式喷灌设备3台套。建成的640亩喷灌草场, 能够满足从当地购进100余头优良品质基础母牛分区轮牧,根据草牧场利用情况测算,该类给水草牧场5亩可以饲养一头牛,比正常年景天然草场的载畜能力提高10倍。种植的600亩青贮饲料产量超过1200吨,按照今年的经营成本算账,每公斤青贮单价仅0.06元左右,按每公斤市场价0.4元计算,经济效益在800元以上。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可靠人工草牧场建设和饲草储备,可以成功实现草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型。据测算阿旗天然草牧场正常年景平均产草量为80公斤左右,饲养一个羊单位需要8亩以上草场,近年持续严重的干旱导致产草量持续下降,2009年仅为40公斤左右,一个羊单位需要16亩以上。而节水灌溉型饲草料基地每亩草场产草量高达400公斤以上,每个羊单位仅需牧草基地1.5亩,效率提高5至10倍。按今年草畜平衡情况测算,阿旗1418万亩草场可饲养家畜161.3万个羊单位,6月末存栏家畜折合289.4万个羊单位,超载128.1万个羊单位。如将现有草场的1/5、即280万亩实施节水灌溉改造,则完全可以满足全旗所有家畜的饲草需要,这样全旗80%的草牧场可以休养生息,将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以育肥产业为抓手,提升畜牧业经济效益

  根据全旗畜牧业资源和产业发展实际,我旗将畜牧业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定位为:减小畜,增大畜;减山羊,稳绵羊;减数量,提质量。坚持以牲畜改良为核心,实施“规模化发展,品牌化经营”战略, 通过旗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实现了无公牛冷配和完善的改良服务体系保障,肉牛已经形成西门塔尔和夏洛莱主打品牌,良种及改良种比率已达到98.2%。经群众实践,改良肉牛与非改良品种相比,每头差价超过在2000元左右,更为重要的是优良品种生产周期短,生长优势明显,为肉牛育肥等相关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006年开始,依托京津风沙源项目扶持和带动,我旗打造出一批经营灵活、拉动力强、效益明显的肉牛羊育肥典型户,有效地改变了畜牧业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养殖效益和群众收入。其中,振成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做为大户带基地模式的典范,批次育肥肉牛规模已达1500头,每头肉牛实现增值1200元左右。今年该公司又投资800万元在坤都镇新建了育肥牛分场,建设饲草料基地3400亩、棚圈5500平方米,达到出栏育肥牛规模5000头以上,带动坤都、罕苏木、天山镇3个苏木镇发展肉牛养殖。北方肉业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公司带专业村模式,依托当地牛源广,品种好的优势,实施公司深加工带短期育肥方式,批次育肥达到2000头。在其影响和带动下,巴彦浩秀嘎查80%的牧户发展肉牛育肥,户均存栏肉牛达32头,成为全旗有名的肉牛育肥专业村。绍根镇牧民苏道和两个姐姐及外甥女四户组成联户家庭牧场从事育肥,育肥场固定资产投入资金120余万元,该场现存栏育肥牛212头,已经出栏育肥牛200多头,育肥牛平均日增重在2公斤以上,每头牛育肥利润保持在1300元以上,这种牧区联合牧场育肥模式,实现牧户分散牛源整合,有效壮大了肉牛育肥业实力,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非常显著。通过龙头带动型、基地带专业村以及家庭牧场型育肥模式,全旗肉牛育肥产业呈现出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截至目前,全旗舍饲育肥规模50头以上肉牛专业养殖户达685户,规模肉牛育肥企业和育肥场38家。其中出栏500头以上的企业9家,出栏1000头以上的大型企业3家。近些年,育肥肉牛年龄逐步降低,高标准育肥从5、6月龄小公牛开始,有效减轻天然草场压力。有充足饲草料保障的肉牛育肥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缩短了畜牧业生产周期,降低了养殖成本,同时增加了牧民经济收入,减轻了生态压力。

  (三)以专业交易市场为平台,实现养殖业流通增效

  为有效实现畜产品流通增值,我旗高度重视配套的家畜交易市场建设,并坚持市场建设与肉牛羊专项推进项目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在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行政推动下,2008年9月16日,阿旗天山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成开业,市场占地80多亩,注册资本金515万元,整个市场以肉牛为主的大畜容量在万头以上,交易市场辐射面已经扩展到吉林、辽宁、河北等十多个省市,每交易日来往客商可达1500多人次、车流370次以上、进场交易牲畜5000头匹以上。该活畜交易市场运营以来,已累计交易牛5万头、驴马1.5万匹,交易额已达2.9亿元。累计减免农牧民交易费162万元,实现农牧民增收1285万元,培育发展旗内外经纪人5200多人,建成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发展会员153名、合作社社员287户。在今年严重干旱出栏剧增的情况下,由于销售范围广而渠道畅通,纽带和桥梁作用凸显,交易出栏的品种价格基本稳定,确保了大灾之年农牧民的利益。目前该交易市场二期扩建工程正在实施,通过不断发展与建设,使该交易市场最终发展成为集活畜交易、饲养、饲料加工、商业、餐饮、物流等功能齐全的综合性产业园区。

  (四)以现代屠宰企业为龙头,带动畜产品加工增值

  为切实提高全旗畜牧业生产经营效益,我旗将龙头企业培育作为重中之重,采取引进、招商、挂靠、培育、扶持等措施,着力提高畜牧业精深加工水平。2009年,我旗在原有7家屠宰加工型企业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了赤峰宏发食品有限公司100万头只肉牛羊深加工项目,项目总投资1亿元。建设年屠宰100万头只肉牛羊加工生产线,该生产线采用国际最新工艺流程,适应现代消费需求,在分部位精深加工的同时,配套建设牛羊骨血加工生产线及保鲜、冷冻、储藏设施。项目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10月16日肉羊屠宰加工正式开始,当年完成屠宰加工肉羊12万只。为提高科技含量增加效益,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赤峰吉太生物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新建以牛羊骨血为原料的多功能肽深加工项目,年产3500吨。二期工程达产后,该公司实现产值6.5亿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

  四、政策建议

  (一)建议加大畜牧业资金投入

  畜牧养殖业占用资金多,生产周期长,特别现代新型牧草基地建设,一次投入资金较大,以现在采用的 500亩规格的自走式喷灌每套投资达40万元左右,靠农牧民个人力量难以支付,建议国家和地方财政给予支持。

  (二)建议国家加大对肉牛肉羊产业支持力度

  肉牛肉羊产业属于草食型节粮型畜牧业,符合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粮食供给紧张的实际,应该积极提倡,重点发展。但实际生产中对肉牛肉羊产业支持滞后,影响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禁牧舍饲和草畜平衡的限制,繁殖母牛被过度屠宰出售,存栏量大幅减少,已经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议出台扶持畜牧业政策

  近些年,国家支持“三农”力度大,优惠政策配套,与之相对应的支持三牧政策却很少,畜牧业生产举步维艰,特别是禁牧休牧政策实施后,养殖业生产成本大幅提升,牧民为生态保护的付出未得到应有补偿,牧民收入持续减少,已经影响正常生产生活。

  (四)建议加强畜牧业发展统筹规划

  畜牧业已经步入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阶段,但现在的草牧场条块分割、使用权分散,缺乏统一科学建设、保护和利用,制约畜牧业统筹规划发展。现代模式养殖场建设用地等缺乏政策规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的发展进程。

  (五)建议强化对畜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

  阿旗属于贫困牧业旗县,从事畜牧养殖人员又集中在偏远地区,导致养殖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畜牧业技术匮乏。建议加大对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让农牧民尽快掌握现代养殖新技术,推进现代化畜牧业发展进程。

  (六)建议加强对畜牧业基础设施投入

  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生产模式,导致基础设施简陋,生产效率和抗灾避灾能力低。建议以水源为中心实施节水草场改造,加强饲草料地配套建设,提高饲草产量,扩大畜牧业生产规模,确保高产稳产。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棚圈、青贮窖等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配备足够的饲料机械等,全面提高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畜牧业局 王金宝)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