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北镇市:强化“三品”生产的认证与管理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北镇市隶属辽宁省锦州市,地处医巫闾山东麓,幅员面积1694平方公里,耕地140万亩,全市辖20个乡镇(场、街道),223个村,53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3万,占总人口的81.1%,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市(县)。“粮、菜、果、畜”是北镇农业四大支柱产业,每年种植粮油作物100余万亩,总产量50余万吨;蔬菜56万亩,总产量220万吨,果树38万亩,总产量32万吨。年饲养生猪120万头,禽类5000万只,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8000元。北镇是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县,无公害蔬菜示范县,水果生产基地和葡萄之乡。围绕主导产业,北镇市认真开展以“三品”生产认证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建设工作,从北镇农业生产特点出发,以企业为龙头,以品牌为重点,以基地为导向,落实省市对抓好“三品”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本着从少到多,以点带面的发展思路,很抓“三品”生产“认证”与“管理”两个关键环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加强“三品”的产品认证与产地认定,实现“三品”生产整体推进

  北镇市自2005年初全面完成绿色食品基地产地环评认定工作以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品”认证16个品牌,54个品种。“三品”生产总面积为137.11万亩,占整个耕地面积的97%以上。其中绿色食品10个品牌41个品种,面积35.1万亩(其中:畜产品2个品牌17个品种);无公害农产品5个品牌10个品种,面积101.86万亩;有机食品1个品牌3个品种1500亩。从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质量追溯、市场准入方面加强监管,使北镇市“三品”生产逐渐走向正常轨道。

  通过“三品”认证与管理逐渐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整体推进向企业品牌的转变,也就是创品牌工程;二是由企业品牌向产品质量的转变,包括产品本身的质量保证和产品包装质量;三是由产品质量向综合效益的转变。通过产品认证真正达到了安全生产、安全销售、安全消费。

  “三品”整体推进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很大程度依靠政府牵头,企业唱戏,重点放在政府一边,抓“三品”生产的先进典型,树立和宣传“三品”生产的先进典型,从而解决对“三品”生产认识不清和迈步难的问题;企业唱戏靠的是品牌,品牌靠的是名牌产品,名牌产品靠的是过硬的产品质量,只有过硬的产品质量,才能占领市场,打开销路,为企业创造效益。

  在创造效益的同时,还要突出抓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有了名牌企业,有了名牌产品,如何保证名牌,保证名牌产品的质量,保证名牌产品的优势,加强对企业生产和基地的管理是非常关键的工作。

  二、加强对“三品”生产的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为加强对“三品”生产的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北镇市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首先,制定北镇市“三品”生产整体推进工作实施方案,组建了由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并进行了明确分工,具体落实方案,使“三品”整体推进工作有章可循。

  第二,完成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技术培训工作。由农发局组织农口部门与技术监督、卫生、工商、环保等部门协作,结合北镇实际,制定了符合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产品卫生标准及加工包装标准和操作标准。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整的地方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蔬菜15个,粮油3个,水果3个,畜牧5个,共计26个农业标准及相应的产品质量标准。

  在制定标准的基础上,加强“三品”培训工作,将“三品”技术标准做为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召开县级大型培训班1—2次,举办中小型培训班10次,及时召开与“三品”相关的现场会、技术交流会,重点培训对象是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申请人和从事“三品”生产人员,培训内容包括“三品”常识、标准化生产的组织、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程序及标准化生产要点等。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投入品,限制使用常用农药、化肥数量和防治次数,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培训从事“三品”生产的农户达到85%以上,培训“三品”认证申请人达到100%。

  第三,加强对“三品”生产投入品的管理。为了加强对“三品”生产投入品的管理,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违禁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种类,广泛宣传“三品”的基本知识,从技术措施上防止投入品中违禁农药和超标化肥的使用,重点企业设有“三品”生产投入品销售专柜,不但在已认证企业中实行专柜销售,在生产较集中的“三品”生产基地,都设有“三品”生产投入品的销售专柜网点,使基地农户在当地就可享受“三品”生产所需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加强对“三品”的生产和产品质量的管理,印发了“北镇市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管理办法(草案)”、“北镇市农产品质量追溯办法”、“北镇市无公害与绿色农产品管理办法”等。在“三品”生产基地,设立“公司+农户”的质量管理体系,将基地农户登记造册,每户备有田间档案,通过田间档案及设立投入品专柜等形式,加强对投入品的管理,并由项目小组负责,组织植保站、质检中心等单位,定期对基地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发挥北镇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点作用,对有害物质残留临界地区及时指导,特别是在病虫害高发期对主要农产品进行跟踪监测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四,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试点工作。目前北镇市“三品”生产发展势头看好,已进入沈阳超市的“北旺”牌猪肉是比较成功的例子,旺发养殖场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使公司绿色食品猪肉的生产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绿色猪肉每公斤要比普通猪肉价格贵三元钱;宏伟“羽佳”牌肉食鸡分割产品也逐渐形成规模。种植业北镇“绿宁”公司“无虑”牌蔬菜;北岳的“岳”牌花生米;五峰米业“五峰”牌大米;高山子“翠农”黄瓜等都在走着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管理模式。公司的生产按照质量管理手册进行生产,基地的管理以建立农户田间档案为重点,做好填报“生产农户农药、肥料使用登记卡”工作(种植业),从田间档案和产品包装入手,确保“三品”生产自收购、上市到消费流通各时期来源渠道明晰,发现问题能够循据溯源,追究责任。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三品”管理工作还可以做更细致的工作,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追溯试点工作也同样重要,在标志使用上严格把关,从标识订购、发放到使用,采取政府组织,部门监管、企业运作的管理模式,发挥无公害农产品面积大、规模大、数量大的特点,迅速形成生产优势、标志使用优势及市场份额优势,带动“三品”生产的发展。

  三、加强“三品”生产的基础性设施建设

  一是环评与质量检验监测投入。2004年以来,投资30万元完成产地环境评价,全市范围均适合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投资160万元在北镇市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配备价值160万元的监测仪器和气普及液普分析仪器等均安装到位,可随时检验样品;投资10万元制定26个农产品的农业标准及相应的产品质量标准。同时,开展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全面启动,测土配方施肥采集土样项目已在运作中。

  二是“三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性投入。生产基地的建设性投入是一项浩大工程,仅2006年,北镇市为农民争取各种贷款补贴资金两千多万元,仅棚室小区及育苗中心建设,争取资金340万元发放到基地农户手中,良种补贴及农业补贴500余万元,为“三品”基地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基地建设的远景规划来说还远远不够,面积和生产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抓好基础性设施建设,这些固定资产的投入具有数量大、见效快、时间长的特点,一次性投入可获益至少3—5年,有的可获益10年以上。如打井办电、高标准日光温室小区建设等。又具有长期性重复投入的必要,在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除了自身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再投入的资金保障。因此,“三品”生产基地建设每年国家至少应拿出2000—3000万资金加以扶持。

  三是农产品检测机构投入。2008年11月我市被列入全省例行检测市(县)之一,检测二年来,我市严格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全力开展农产品检测监测工作,共抽检基地和市场样品6000个25种蔬菜、水果,其中合格的5850个,不合格的150个,合格率为97.5%。每月例行抽样检测150个以上,并把检测抽样结果如实反馈给各有关部门,为当地农产品质量情况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目前,我市总投资180万元,完善的农产品监测中心,已初具规模,其办公条件、仪器设备、人员素质、检测水平在县级检测机构中也是一流的。市委、市政府也非常重视,在财政资金短缺的条件下,每年都注入一定的资金给予扶持,使我市的农产品检测正常有序的开展。

  北镇市农业标准化生产还处于起步与发展阶段,离不开省、市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我们相信:依靠党的富民政策,依靠北镇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依靠强化“三品”生产的认证与管理,北镇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为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带个好头,做出更大的贡献。(辽宁省北镇市农村经济发展局)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