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东辽县:依靠科技进步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东辽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处长白山余脉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低山丘陵区,东辽河的源头所在地。全县幅员面积2186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234个行政村,总人口3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6万人,拥有劳动力15.5万个。现有耕地面积101万亩,其中水田8万亩、旱田93万亩。2009年在旱灾之年粮食产量仍实现12.7亿斤,农民人均收入实现5550元,同比增长10.9%。

  一、粮食生产现状

  东辽县是个传统的农业县,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大豆为主。全县玉米播种面积80万亩,总产玉米稳定在58万吨,平均亩产730公斤;大豆播种面积6万亩,总产大豆1万吨,平均亩产214公斤;水稻播种面积7万亩,总产量3万吨,平均单产558公斤;蔬菜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7万亩。在101万亩耕地中,山地、坡地、平地面积各占三分之一。气候、土壤条件十分适宜优质粮食、蔬菜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几年来,我们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在农技推广、科技培训、惠农政策落实、良种良法应用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科学安排,统筹城乡发展。有效地保持和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

  二、粮食生产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

  确立东辽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我们立足于“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粮食生产工作任务,立足于科学谋划、抢前抓早,立足于抗灾夺丰收”,结合我县“三农”实际,努力建设一种生态上健全、经济上合理、技术上适用的结构、功能、效用一体化的农业新机制。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增加粮食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一是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国家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干部抓粮的积极性。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加大对农业投入,增加农业补贴资金,明确“三个扩大”即扩大良种补贴品种,扩大农机补贴资金规模,扩大补贴政策受益范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使农业持续升温、土地不断升温、农民的生产热情更加高涨。同时,保证惠农资金落实到位。两年来,我县的粮食直补、综合补贴等惠农资金共计三亿元,我们高度重视惠农政策的兑现,坚决做到严密组织、严格程序、严肃纪律,政策不缩水、不走样、不变形,保证补贴资金足额发到农民手中。初步计算,全县农民仅在享受国家和省的惠农政策上就可人均增收300多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技科含量。结合我县生产实际,按照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示范推广相结合前提下,在选择确定主导品种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对现有先进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建立“以蓄墒整地—保墒栽培—配肥密植—调节生长—抗御早衰为主体框架”的半湿润区玉米综合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成果显著。加大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效益,特别是一些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机具的推广使用,以及良种良法的配套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科技种田水平。我县的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新型农机具的作业率在50%以上,粮食单产大幅提高,科技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三是抓好“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按照全市粮食增产百亿斤活动要求,近两年我县全面实施粮食生产 “玉米高产创建活动”, 粮食生产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连续两年玉米单产全省第一名,2010年被评为“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示范县。主要做法:一是通过政府行为,汇集全县各方面力量,体现出组织落实、技术落实、资金落实、人员落实、工作责任落实。在示范区建设上,地块落实有人管,科技培训有人召集,各种现场会有人组织农民参加,确保了各项技术及时传播到户,技术措施及时转化到地块,进而带动全县玉米整体生产技术进步;二是政府、企业、科研、推广工作实现“四结合”。政府在活动中发挥组织、协调、管理职能。吉东种业(全国种子50强种子企业)对“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给与技术、物质、资金较高的投入,切实发挥了企业扶持农业的效应作用。省农科院农业技术信息中心专家连续二年驻扎东辽研究玉米高产技术理论与技术措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活动中,是技术推广、服务、项目实施协调、工作落实的主体。“四结合”发挥了各自优势、共同推动了东辽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是结构调整落实到位。围绕全省五年增产百亿斤粮食的目标,按照今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要求,本着优质、高产、高效的原则,对种植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重点引导农民向玉米和特色种植调整。全县作物播种面积101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80万亩以上,实现稳中有升。其余21万亩突出向万亩绿色水稻、万亩瓜菜、万亩中药材和万亩棚室等特色种植业调整。

  五是创新工作,提高服务水平。逐步转变工作思路,注重把农业部门工作重点转移到为“三农”提供综合服务上来。通过积极创新服务形式,进一步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抓好政策服务。我们积极争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资金,通过强化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制定方案、跟踪检查,认真解决影响政策落实的突出问题,确保把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给农民带来最大的实惠。两年来,共落实玉米、水稻良种补贴资金1300多万元,农业“三项技术补贴”330多万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补贴370万元,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展农村产业支持、土地承包和流转、维护农民权益等多种形式的政策咨询服务,充分发挥政策的整体效益和功能。

  ——抓好科技服务。紧紧围绕绿色有机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生物防螟、测土配方施肥等12项农业增产、增收实用技术和新技术。利用农闲季节,全面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今年共举办全县农业科技师资培训班、各乡镇的科技骨干培训班和村级普训班120多次,重点培训农业科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乡村干部及农民达8万人次。为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我们还牵头组织了农业等相关部门的研究员、高级农艺师、高级畜牧师和科技人员30多人参加的科技三下乡活动。并在东辽电视台开辟专栏,根据季节讲授农业科学技术,并认真组织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品质。同时,编印了各种技术资料和政策、致富信息宣传单25万份。其中,科技三下乡活动就免费赠送技术小册子1.2万册,技术资料2万份,各种宣传资料15万份。科技培训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为全县的广大农民及时地送去了上级政策、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为农民搞好生产提供了科技保证,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取得了明显成效。

  ——抓好信息服务。针对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的矛盾,我们加强了县乡农业信息员的素质培训,利用农业信息网站发布各类农业信息。同时,在全县13个乡镇农业站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网络,直接受理和解答农民咨询的问题,并及时有效的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做好各项咨询服务。我们还积极发展农村中介组织,结成了公司加农户,协会加农户的结构模式,架起了农户与市场的桥梁。

  六是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我们积极联合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对农资市场、农资集散地,经销户进行了全面排查,今年检查经销单位130余家,查处种子违规经营案件1起,对不合格的20余吨外来复合肥进行了封存,对多起以虚假广告诱导农民购买化肥的行为进行立案查处,对涉案人员进行了处理,保护了农民的合法利益。同时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工作。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土地问题越来越突出,合同纠纷较多,情况也十分复杂。对此采我们在全县开展了农村“四荒”、机动地、林地、果园、渔塘、固定资产等承包合同进行全面清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了处理。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理顺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依法积极调处土地纠纷,化解矛盾。2009年共受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158件,咨询解答123件,调解35件。通过规范土地流转合同,促进了土地有序合理流转。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七是加快科技型人才培养。通过完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科技人员从事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服务工作,使科技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搞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实施,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帮助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科技。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唤起全体村民的广泛参与意识,形成有利于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

  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充分认识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三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责权利不明,集约化程度低,农产品产出效益不高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积极采取措施,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大农业科技和资金方面的投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素质,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旱减灾能力。保证全县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粮食生产工作再上新台阶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吉林省东辽县农业局 霍相龙)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