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以构建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为目标,全力推动治理机制、力量、手段、方式变革,探索形成了治理单元、运行机制、服务阵地、保障措施“四位一体”,专业化队伍、信息化手段“两翼驱动”的全要素网格化模式。
一、以社区网格为基础,实现治理网格全域覆盖
全面梳理街道与街道、街道与园区、社区与社区边界模糊、范围不清等多年遗留问题,依据试点形成的1433网格划分办法,将全区1561平方公里内的201个社区(村)及园区划分为2499个社会治理网格(综合网格2021个、专属网格478个)。2018年12月,又及时总结一年运行情况,对网格进行优化调整,目前全区共划分社会治理网格2437个(综合网格1956个、专属网格481个),并全部实行统一编码,实现了社会治理网格一网覆盖。
二、以服务管理中心为枢纽,实现治理机制实战运行
统筹整合综治工作力量、信息资源、视频监控资源等,在区、街、村三级成立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三级综治中心一体运行,形成网格化中心、综治中心、雪亮工程应用指挥中心、综合行政执法联动指挥中心“四位一体”的实战型社会治理枢纽平台,推动了社会治理力量整合、资源聚合、工作融合。截至目前,10个街道、195个社区(村)中心建成投用,基本实现全要素网格化社会治理平台实战化运行。
三、以网格服务工作站为阵地,实现治理触角延伸前端
按照“党建堡垒、共治平台、服务阵地”三位一体的建设标准,积极推进网格服务工作站建设,作为加强基层党建、开展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和前沿阵地。工作站内设立矛盾调解室、共商议事室等功能室,引进乡贤协会、社情民意理事会等社会组织,开展网格共治;下沉街道和社区便民服务事项进工作站,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办理。截至目前,全区共建设投用网格服务工作站337个。全区网格员依托工作站开展网格化工作,有效延伸了社会治理触角、夯实了社会治理和服务群众基础。
四、以专职网格员队伍为主体,实现治理重心下移基层
按照社会治理综合网格“一格一员”的标准,配备专职网格员队伍。目前,全区共配备专职网格员1956人(转岗921人、招考1035人)。招考录用网格员由区委政法委统筹、街道委托第三方组织公开招考,录用人员全部为35周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在全省率先设立南京网格学院江宁分院(挂牌在区委党校),选择3所高校(南京晓庄学院、南京工程学院、金陵科技学院)设立网格工作培训基地,在区平安志愿组织孵化基地设立网格工作交流中心,构建形成全区“1+3+1”的全方位网格教育培训体系。多方式加强教育培训工作,2018年组织网格员岗前培训9期2428人次,分街道培训4000多人次,打牢了网格员工作基础。同时,将楼栋长、平安志愿者骨干、物业公司负责人等人员纳入兼职网格员队伍,形成了以专职网格员为主体、兼职网格员和社会力量为辅助的网格工作队伍,治理能力逐步加强。
五、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实现治理手段一体联动
把智能化信息平台建设融入智慧江宁建设总体规划,推动构建“一个终端采集、一个中心共享、一个平台联动、一张地图指挥、一个后台管理”的“五个一”信息化治理体系。区社会治理信息平台于2018年下半年启动建设,按照“改造升级、拓展新建、整体联动”的思路,目前基本形成以“联动处置平台”为主要枢纽平台的八个子平台(联动处置、网格化社会治理、网格云服务、社会治理大数据、社会治理时空云、雪亮工程、平安稳定指数、综合查询)互联互通、一体联动的平台体系,平台已基本覆盖区、街、社区(村),网格通终端做到专职网格员人手一部,区社会治理信息平台的应用功能不断拓展丰富。
六、以制度机制为保障,实现治理体系科学规范发展
区委、区政府制定下发《江宁区创新全要素网格化社会治理的实施意见》,以区委实施意见为基础,区网格办从队伍建设、人员日常管理、平台阵地运行、工作规范开展等方面全方位研究制定有关制度机制,2018年共制定印发5类26项制度机制,基本构建形成网格化社会治理1+N的政策制度体系。建立区财政定补网格工作机制,将网格办工作经费和全要素网格化服务管理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网格员薪酬由区、街两级财政承担(区每个网格每年补助3万元,今年上半年共下拨2937万元)。建立专职网格员“组织培养、担任社区两委干部、街道聘用人员招考和区属事业单位招考四个优先”机制,畅通了网格员职业发展渠道。成立网格化社会治理专家委员会,聘请各类高校院所、社会组织和省市区机关业务专家共15人担任委员,定期对全要素网格把脉问诊,确保了全区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科学规范发展。
(王义荣供稿 窦晶鑫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