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以休闲农业为引领,培育脱贫攻坚新动力

  湖南省怀化市地处武陵山脉-雪峰山脉腹地,13个县市区全部为扶贫攻坚重点县,脱贫攻坚的任务相当艰巨。近年来,该市立足乡村休闲产业引领带动思路,培育产业精准扶贫新动力,直接带动10多万人脱贫致富。一批过去的贫困村发展成了小有名气的休闲村、富裕村、明星村。2018年度脱贫16.37万人,出列贫困村419个,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32%,休闲农业及相关产业的贡献率超过了40%在此过程中,总结探索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六种发展模式。

  一是村级组织引导型:麻阳县楠木桥村九村联创发展休闲农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麻阳县谭家寨乡楠木桥村在致富带头人——村支书谭泽勇的带领下,充分发挥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展了花卉、苗木、葡萄、猕猴桃、垂钓等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五星级休闲农庄—“楠木桥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实现了产业旺、游客多、百姓富,由过去的贫困村变成了现在的富裕村。

  先富不忘带后富,该村联合周边8个贫困村建立了“九村联创·抱团攻坚”扶贫产业示范园,引导贫困农民种植红心猕猴桃和高山剌葡萄等特色水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由楠木桥村发起成立了谭家寨乡宝库岭扶贫产业开发公司,吸收8个村贫困户的小额扶贫贷款1008万元入股,由公司负责还本付息,贫困户占利润总额75%,按村集体出资比例、贫困人口进行分红,共帮扶贫困人口2383人,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二是龙头企业推动型:中方县华汉茶业有限公司发展休闲农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华汉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餐饮、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近年来,华汉茶业为延伸产业链条、拓宽经营领域,大力发展茶叶休闲观光产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公司为市民开发了体验采茶制茶过程、观看茶艺表演、听茶叶知识讲座、进行拔河比赛、吃茶叶蛋等休闲观光活动,受到了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的热烈欢迎,公司被评为五星级休闲农庄和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

  公司在做大做强自身的同时,不忘带动本地百姓致富。一方面在公司的基地、山庄、加工厂和茶楼安排了75名贫困群众就业,月薪2800-3500元。另一方面与26户贫困户签订了茶叶种植基地建设协议,由公司统一提供茶苗、肥料、技术指导和市场保护价的茶青收购,贫困户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三是村民联合开发型:鹤城区大坪村农民入股发展休闲农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鹤城区黄岩管理处大坪村虽然距离怀化市中心城区仅20公里,但由于山高坡陡,平均海拔850米以上,过去一直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该村境内农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高山葡萄、中药材、花卉、原始次森林、大峡谷、溶洞等,由于缺乏投资主体,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2015年,该村采用市场机制和自愿原则,由村民联合发起成立了黄岩峡谷旅游开发公司,吸纳全村包括53205名贫困农民以资金、山林或劳动工日入股,由村民变成股东,参与乡村休闲旅游业开发。公司投资800多万元,建设了四季花海、葡萄采摘园、修建了游客接待中心、原始次森林游步道、玻璃栈道、滑索,开发了赏花、采摘、攀岩、户外山地车比赛等活动,吸引了大批城镇居民来休闲观光旅游。山还是过去的山,林还是过去的林,但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激活了村民的创业热情,为大家找到了致富的门路,全村205名贫困农民全部实现了就地脱贫。

  四是特色产业支撑型:中方县大松坡村依托葡萄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2010年以来,中方县大松坡村大力发展葡萄种植业、加工业和休闲观光业,现有高山剌葡萄4200多亩,被誉为“中国南方葡萄沟”。荣获“AAA级景区”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湘珍珠”刺葡萄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为加快贫困群众脱贫步伐,该村将223名贫困人口全部吸收到剌葡萄产业开发及乡村旅游经营活动之中,依托葡萄产业,全村建立了18家农家乐,年游客接待量突破25万人次,葡萄产业收入达到55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8000元提升到13200元。村民梁厚兵依靠拍卖“百年老藤”的葡萄和餐饮服务,年收入突破了20万元。

  五是老板返乡创业型:原大康牧业董事长陈黎明返乡发展休闲农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溆浦县山背村位于雪峰山中,是花瑶群众集中聚居地,也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山高路远、交通落后,全村1900多人,贫困人口占三分之一。但该村有着独特的梯田风光、花瑶民俗、稻作文化、历史人文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潜力很大,但养在深闺无人问。

  陈黎明是怀化市第一家本土上市公司—大康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20145月陈黎明正式卸任大康牧业董事长一职后,返回溆浦从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成立了雪峰山旅游文化公司。2015年,陈董事长经过认真考察和充分调研后,决定对山背村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首先,从村级公路提质改造入手,投资300多万元修建了6公里高标准通村公路,解决了山背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其次,引导贫困农户发展特色种植业,种植优质猕猴桃、金银花等2000多亩。三是对绵延15里、层层叠叠800多级、面积2200多亩的梯田景观进行了保护性改造。四是对花瑶村寨、房屋进行了民族风貌改造。形成了梯田观光、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休闲农业、山地运动等五大休闲旅游产品体系,为当地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人均月工资收入2800元。如今的山背村已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旅游村,山背梯田也成为了一道美丽风景。

  六是民俗文化带动型:通道县皇都村依托侗文化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通道皇都侗文化村为纯侗族聚居地,拥有完整的侗寨群落、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生态。该村深挖侗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建立了侗锦博物馆,开发了侗族服饰、侗帕、彩带、绣包等旅游商品,还挖掘了一批具有浓郁侗族风情的民俗旅游体验项目,如观侗寨、学侗语、打糍粑、喝油茶、吃合拢宴、行歌坐夜、看侗族民俗歌舞表演,欣赏侗锦织造技艺等。通过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带动该村休闲农业发展,全村建成旅游生态基地4个,开发种植生态水果600余亩,发展特色养殖户73家,实现了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变,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张学龙供稿 彭水洪编辑)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