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打造农村双创升级版 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动能

  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积极打造农村“双创”升级版,探索积累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截至2018年,全市共有1300多名人员加入创业创新团队,培育青年“农创客”200多名,创办各类经营主体1000多个,年收入达到68.1亿元,直接带动了4.7万人就业和20多万农户增收。

  一、建立工作机制

  一是明确职能部门。明确了创业创新工作的分管领导,确定了牵头部门,与市级相关工作部门和局内部相关处室进行沟通,协调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商议推进工作举措二是列入重点工作。将返乡下乡人员培育工程列入全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百千万工程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做到年前部署、年中检查、年末考核等三到位,培育1000个创业创新典型案例。三是强化典型宣传。积极利用多媒体进行全方位、多频率进行跟踪报道,重点推介创新精神,介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运行以及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带动富民增收等情况,加大品牌产品宣传。今年已在电台、报纸、公众号、微平台集中报道超过50次,制作了一部专题片。

  二、注重载体打造

  一是推荐一批创业园区。推荐全市51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作为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首选阵地,推进技术技能的自主独立孵化、培育,促进知识转化成果。二是公开一批合作主体。主动对接一批品牌较响、经营良好、管理规范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农民合作社、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基地等经营主体,引导返乡下乡人员与其合作共建,有效降低土地、成本、市场、销售等风险,催生发展了一批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是建立一批创新平台。联合市人社局等部门,落实土地、用电、税收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返乡下乡人员依托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区域特色区域优势农业产业,加快集中建立创客空间星创天地孵化基地和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创业创新平台,切实推进返乡下乡人员集群创业、集聚发展、创新驱动。

  三、加强政策配套

  一是落实直接奖补政策。2018年起,市级专门立项60万元举办大赛,对获奖选手进行直接奖励,其中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2万元,今年举办了预赛和决赛,直接奖补了44万元,认定了十佳典型项目,较大程度地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实施项目立项资助。整合县级以上现代农业支农项目,对符合条件的创业创新项目重点倾斜、优先支持,实行跟踪服务指导、每年扶持资金超过了1000万元,确保项目真正落地、开花、结果。三是加强金融资金扶持。统一政策、统一对象、统一标准、统一流程四个统一要求,推进补贴类、融资类、项目类、载体类4个大类15项创业政策的全面落实。对积极报名参加农业主管部门举办的创业创新大赛且获奖选手,由苏州银行依照获奖等级进行150万元至1000万元不等贷款授信支持。对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和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的项目给予100万元至1000万元不等的贷款授信支持。

  四、强化人才培育

  一是落实各级奖补政策。市级对现代农业紧缺人才专门出台意见,明确了奖补政策。苏州在省内率先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将教育培训、创业扶持、社会保障都给予了优惠扶持政策。常熟市加大了对农业星创天地建设、相城区强化了阳澄湖人才计划实施,人才、项目资助最高资金达到100万元。二是开展创客人才实训。以财政补贴的方式多元化开展各类创业培训,培训对象包括本市户籍城乡劳动者、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取得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及在苏高校在校生,已形成创业培训SIYB项目、创业培训试点项目、创业实训项目立体发展的新局面。目前,创业实训已覆盖全市211重点高校1家、中外合作办学院校1所、本科批次高校2所、独立院校3所、专科院校14所、五年一贯制院校2所,涉及多个层次的院校共计21所,并引进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苏州大学、北京正保育才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优质实施机构的三个实训项目。三是纳入专项培育范畴。设立包括“农创客”在内的新型职业农民专项资金,除中央和省级资金外,2015年以来共下达财政专项资金960万元,用于各类农业产业人员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教材编写、新型职业农民代表外出学习考察等。打造由学院、中心、基地组成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农业农村局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创办了苏州新型职业农民学院,常熟理工学院201612月经市政府批准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吴江区同里现代农业产业园等6家被确定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实训基地。

                            (王卫江供稿,郑双燕编辑)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