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小金县:产业扶贫 助推精准脱贫

  四川省小金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南端,县域面积557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两千多米,户籍总人口8万左右,藏族占总人口的52%。近年来,小金县面对88个村、326911888人脱贫退出这一历史使命,立足产业扶贫重点,摸索出产业扶贫的好经验。

  一、激活动力,推进“菜单式”扶贫

  一是精准选择主导产业。立足于生态地理气候和产业基础,引导和扶持“小金苹果、高山玫瑰、生态蔬菜、高原牦牛、酿酒葡萄”为主导产业,由“输血”救济到“造血”自救,做实基地、做强产业。2019年召开“一业一策”主导产业现场会4次,完成高山牦牛基地、玫瑰种植基地等农业产业项目4个,开工高山玫瑰示范种植基地、“农博+”小金苹果共享农庄等农业产业项目4个,新增菜露地栽培示范基地1000亩、种植业优选示范基地41亩、牦牛养殖基地5个,把现代农业发展与产业精准扶贫通盘考虑,创造条件让贫困户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主导产业发展中来,共享产业发展带来的收益。

  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施“稳定的能人带动”,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带动关系,依托金山玫瑰、圣源养殖、开源农业等企业为龙头,采取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统一技术服务的方式,努力破解贫困群众种养技术水平不高、销售不畅、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的制约瓶颈。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扩大就业容量,吸纳更多贫困户就业,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名致富带头人或一个种植(养殖)专业合作,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目前,全县培育发展龙头企业5个、专业合作社744个、能人大户36户、新型职业农民500人,带动贫困户2500户。

  三是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出台《小金县脱贫攻坚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明确要求“通过产业扶贫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比重要达到52%”,占脱贫攻坚半数以上。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政府+银行+保险公司+企业”金融保障机制,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分险基金200万元,为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种养大户按照1:10的比例进行资金放大,可在金融机构取得最高2000万元的贷款,在阿坝州首推露地蔬菜险和蔬菜价格指数险,全年特色种植投保1.1万亩,牦牛参保3.08万头。在财政资金中设立贫困村农业产业扶持基金6700万元,已使用5804.175854万元,使用率为86.6%。结合产业和企业发展前景和助农增收的有效程度,实行财政扶贫贷款贴息,滚动支持企业和产业发展,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链问题,助力起跳,促其良性发展。

  二、探索模式,推进“领头雁”带动

  一是采取“土地流转+贫困户增收”模式。日尔、抚边等乡170户流转土地面积520亩给开源农业有限公司种植生态蔬菜,由开源公司采取“农场式”经营管理模式,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2018年成功申报四川蔬菜直供港澳基地135户贫困户从中每年增收162万元,即每户每年平均增收12000元。

  二是采取“社会资本+贫困户分红”模式。利用“三变”改革作为产业扶贫的着力点,沃日镇木兰村试点共享农庄项目,引进途远、途家、途礼、斯维登等4家营运商投资共建“农博+”小金苹果共享农庄,建立“社会资本+村集体+贫困户”利益联结,项目运营后,预计年均接待游客35万人次,前5年预计实现收益800万元左右,其中村集体与贫困户实现分红收益280万元左右,形成社会资本、村集体、贫困户共同受益的“红利式”产业发展格局,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三是采取“保底价包销+贫困户养殖”模式。引进阿金食品有限公司,按照“统一牛源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饲料供给、统一疫病防治、统一保价回收、统一加工销售”的方式,与养殖户签订合作协议,并根据市场行情随行就市,市场价低于协议定价时按协议价格执行,确保养殖户利益,可帮助养殖户每头牦牛在现有效益基础上增收800-1000元,不仅促进了全县牦牛产业化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四是“金融扶贫+贫困户资产投资收入”模式。充分发挥金融助推脱贫攻坚作用,大力做好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风险补偿金贷款,助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三、完善机制,推进“全覆盖”服务

  坚持把农技服务摆在重要位置,针对贫困村分布散乱、点多线长的实际,统筹谋划安排,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技术服务全覆盖。

  一是深化“科特派”制度。县科技和农畜水局牵头成立科技特派团,组织专家团队、农村能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技术服务分队等5支团队60多人一齐上阵、整村推进,实现了88个贫困村产业扶贫对象全覆盖,为开展产业扶贫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二是推行“点菜式”服务。根据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特别是部分接受能力差的贫困户或者不便于经常参加培训的贫困户,制作了畜牧养殖、果树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的技术知识挂图1万多份,开展图文并茂贴心服务,方便贫困户即学即用,不懂即看。为91名“第一书记”和29名科技特派员印制“联系卡”3000多张,确保能及时为群众答疑解惑。

  三是开展“多维度”宣传。利用微信、QQ等网络平台宣传产业脱贫政策、技术服务内容、作物知识;利用县电视台等媒体滚动播放《致广大贫困户的一封信》,提高贫困户的产业脱贫意识;利用张贴《志愿帮扶贫困户倡议书》发动全体群众,发挥扶贫助弱精神,帮扶贫困户,营造全民互帮互助、推进产业脱贫的良好氛围。

  (王崇安供稿,邵科编辑)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