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车县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按照自治区“1+3+3+改革开放”总体部署和地委各项工作要求,以“脱贫攻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按照“稳粮、减棉、优果、促畜、发展特色产业”的总体思路,通过加大土地流转、特色农业种植、扶持农村经济体、畜牧业养殖、集体经济稳定就业等多途径促进就业,共实现稳定就业38427人,其中贫困户15510人,实现农户就近就业稳定脱贫。
一、优化产业布局、助力脱贫攻坚
一是落实“调棉”措施,优化棉花种植布局。坚持巩固发展优质适宜棉区,限制次宜棉区,退出非宜棉区,优化棉花种植布局,棉花种植面积80万亩,较去年调减6.5万亩,今年采取“一主两辅”用种模式,主推新陆中67号,辅助品种为新陆中37号和中棉49号,解决棉花品种混杂问题,通过强化投入及水肥调虫管理,预计平均亩产皮棉105公斤,总产达8.4万吨,亩均纯收入800元以上。
二是落实“兴特”措施,拓宽多元增收渠道。以“晨光生物科技”为龙头,发展订单农业,种植特色作物22.45万亩,其中万寿菊13.8万亩,辣椒1万亩、中药材0.68万亩,油料0.1万亩,豆类1.94万亩,双膜瓜1.59万亩,西甜瓜3.34万亩。预计亩均纯收入稳定在1500元左右。以“沙漠绿洲”企业为龙头,建设县乡村三级消费扶贫蔬菜购销配送中心,打通销售渠道,对接消费市场,带动蔬菜生产专业村和基地建设,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7万亩,预计亩均纯收入1500元左右,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推进林果业提质增效,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以喀什果业集团为龙头,立足莎车巴旦木的特色优势和13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规模优势, 加强林果基地和品牌建设。依托90万亩巴旦木、18.3万亩核桃、6.6万亩红枣,壮大262个林果专业村,规范68家林果业合作社运行,打造181个30万亩提质增效示范园,带动10万户农户(3万户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林果业脱贫致富。2019年继续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对现有林果开展填平补齐,补植补造21.03万亩,87.98万株。
二、抓好龙头带动,发挥八大平台作用
莎车县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施“企业带动、合作社承接、群众参与”的致富产业链,形成稳定增收的产业。
一是以“晨光生物科技”“上海和谱农业”为平台,发展13.8万亩万寿菊、22万亩蔬菜瓜果,打造年加工30万吨色素、10万吨有机蔬菜基地,带动203个村、100个合作社、14万户农民增收。
二是以“喀什果业”为平台,发展以巴旦木为主的100万亩林果产业,实施林果业提质增效、精深加工,带动262个村、68个合作社、10万户农民增收。
三是以“强牧”“众扶”“军企”为平台,发展“百万头”良种畜和“千万羽”禽类养殖,加大牲畜品种改良、规模化禽类养殖,带动72个村、352个合作社、13万户农民增收。
四是以“中莎阳光”“雅诺电子”为平台,全面服务好已落地的64家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发展年加工2.8亿件纺织服装、2.3亿件电子元件产业,带动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五是以“惠农电商”为平台,构建线上线下销售网络,发展覆盖全县乡村的电商站点347家,畅通10万吨以巴旦木为主的林果销售渠道,带动冷链物流寄递业,加快农产品销售。
六是以“莎车扶贫产业园”为平台,构建科研惠农消费扶贫体系,发展面向全县的组培、制种、育苗、农副产品配送产业。
七是以“旅游开发”为平台,实施“百万人游莎车”活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打造人文、自然精品景点景区,创建莎车特色旅游品牌,组织开展援疆省市专列游、包机游、手拉手等活动,推进消费扶贫,带动吃住行游购娱各产业。
八是以“农产品配送”为平台,建立“450个村级收购点,94个乡级收购站、9个配送站,1个县级购销配送中心”的三级农副产品购销配送网络体系,利用保鲜库、净菜车间、烘干车间等配套设施,形成农副产品收购、保鲜、加工、销售、配送一条龙服务,切实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题。消费扶贫农副产品购销配送中心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形成订单生产、收购、市场销售为一体的产业扶贫模式,形成农副产品收购、保鲜、加工、销售、配送一条龙服务,将以前中间商收购环节的差价利润最大限度让利于民。目前收购贫困户蔬菜6500吨左右。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产业扶贫成效
一是加快土地流转,进行集约化经营。只有加快土地流转,才能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在完善的耕地保护措施下,农民们拥有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等权能。针对流转土地较好、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给予相关本地政策扶持。
二是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是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在沿路城镇、农产品生产区域中心城镇规划建设卫星工厂,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形成区域化农产品加工中心;二是支持和鼓励农户家庭开展农产品初级加工,以小群体发展聚集成为大产业,形成一批特色作物、畜禽养殖专业村;三是抓住对口支援的有利时机,承接内地省区纺织、食品加工等产业转移、农业资源加工转化的轻工产品和产业。
三是打造区域品牌,全力提高农产品营销水平。积极推广莎车巴旦木、莎车鸽子、莎车老果林等区域品牌,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增加农业附加值。落实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使莎车县林果及蔬菜产品50%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商品率达到60%。依托北京、上海农博会等平台大力宣传推介莎车名优农副产品,组织疆外展销会8次,喀什品鉴会2次。投资120万元,全力打造“莎车巴旦木”农产品区域品牌,利用火车站橱窗、换票卡等在人流大的区域进行农产品宣传。
(赵晓莉供稿,周忠丽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