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双峰县:源头减量、后端发力破解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题

  湖南省双峰县地处湘中,是传统农业县,县域面积1596平方公里,下辖14个乡镇、2个街道办,共523个行政村(居、社区),总人口92万,是省级财政贫困县。2011年开始双峰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经过了分户分散粗放式处理、乡镇集中焚烧处理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规范化处理三个阶段。

  2012年按照“收一点、沤一点、烧一点、埋一点”的办法,由农户自行分类、回收、沤肥和填埋,对自家产生的垃圾分类分散处理,做到垃圾不出户、不出村,就地消化处理。该方法简单可行,群众易于接受,但是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2013年学习其他地区垃圾焚烧处理经验,建设一批垃圾焚烧炉,把镇区、集镇区以及镇区周边行政村的垃圾集中收集起来,粗分类后统一焚烧处理。2014年,通过建设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生产线项目,推广实现“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为解决垃圾处理终端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一、建设水泥窑协同处理垃圾项目

  利用县海螺水泥公司有利条件,采用PPP模式建设运营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生产线项目,总投资8000多万元,设计处理规模为200/天,处理费用153/吨,最低运行处理量5.9万吨/年。2016年初投入使用,2018年水泥厂生产295天,累计处理其他垃圾高达5.3万吨。水泥窑协同处理垃圾,垃圾无需分拣破碎,燃烧充分,部分灰渣可作为水泥原料。技术世界领先,废弃物排放少,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二、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

  2017年,在海螺水泥窑垃圾协同处理项目所在三塘铺镇试点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镇政府组织引导,以村为主体实行自治管理,把环境整建和垃圾分类减量纳入村规民约,村组公共区域保洁由专业保洁公司承包,农户缴纳适当数额的上门收集服务费。2018年全县全面推行,建立农户自觉分类、保洁员(公司)集中收集、乡镇统一转运、水泥窑统一处理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理模式,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政府引导,村民自治,有偿服务,规范常态”的管理机制。整合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资金,新建乡镇垃圾中转站13座、配备转运专用车辆28辆,机动收集车660余辆,人力垃圾收集车1186余辆,镇村保洁员1301名,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垃圾收集转运系统,解决垃圾中转问题。充分发挥供销系统点多面广、资源回收利用业务熟练的优势,全面恢复、培育供销社废旧物资回收系统,将低残值和有毒有害垃圾通过政府采购购买服务方式兜底回收,让回收系统健康良性发展。

  三、三次多分源头减量

  2019年全县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按照“三次多分法”(农户初分、村保洁员、分拣员细分、县级分拣中心精分)进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在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上做文章。农户对生活垃圾进行初分,按可沤肥和不可沤肥两类进行分类投放,可沤肥垃圾主要是厨余垃圾、谷壳果皮、腐烂瓜果等生活垃圾,由农户自行沤肥或堆肥发酵后返土回田;村保洁员(分拣员)分类收集后对不可沤肥垃圾实行细分,分成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布料织物、废玻璃等几类可以回收利用的和有毒有害垃圾以及其他垃圾(包括各类物品软包装、厕纸、尿不湿等)。可回收的应收尽收,由供销社回收公司收购,有毒有害垃圾要由有资质的专业环保公司进行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其他真正意义上的垃圾采取水泥窑协同处置方式处理;最后就是县集中回收分拣中心再对可资源化利用垃圾实行精分。此外,针对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等农村生活垃圾量高点对症下药,部分乡镇禁烟花爆竹、禁塑,通过减少大操大办,促进乡风文明,形成良好氛围,将农民从攀比心态人情枷锁中解放,自觉实现垃圾源头减量。

  四、建立完善督查考核机制

  建立定期、重点和专项三个层次的督查机制,建立“一月一考、季度小结、半年点评、年终总评”的考核机制。坚持对乡镇、街道和县直主要职能单位每月一次考核,按照评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名并通报结果。通过考核评比、奖优罚劣、扬先策后,广大干群积极性不断提高,形成了全县上下整治城乡卫生、改善人居环境的良好局面。在此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经验和好的做法。沙塘乡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采取召开会议、入户走访等形式,层层宣传发动垃圾分类减量,以村规民约的形式确定本村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并进行了实际收取,有的村还通过发动企业、知名人士捐款的方式筹集环境整建经费。通过实施“村主导,户参与”,农户参与环境整治的主动性、积极性大为提升,形成了农户自觉分类减量、保洁员按时上门收集、村委会抓好宣传督查的良好局面。

  围绕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双峰县垃圾处理模式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以最小的成本尽力实现“物尽其能”。8年来摸索出的垃圾出路”符合“面上可推广、农民可接受、财力可承受”要求,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兼备必要性与可行性,有独特的潜力和优势。农村生活垃圾中,厨余、果皮、植物残余垃圾约占70%,应利用农村天然的禀赋优势与农民传统的行为优势,克服农村垃圾分类的“劣势”,结合已开展垃圾分类地区成功经验,探索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低成本分类方式。

                               

      (杜祚辉供稿 曹荣荣编辑)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