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治出富美乡村

  海沧是厦门六区之一,位于厦门岛的西北面,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1.2°C,年平均降雨量1236mm,水域资源 充沛,是中国大陆主要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区。过芸溪发源于海沧天竺山,流域干流全长15.12公里,流域总面积43.46平方公里,涉及6个行政村,人口2.4万人。海沧区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按照“治理小流域也是唤醒乡愁过程”的理念,充分结合海沧本地特色,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全面开展小流域整治工作,有效解决流域内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和河流断面水质、水生态、水环境面貌等问题。

  一、完善机制、统筹推进

  一是实行双总河长制制定出台《海沧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区总河长,完善河长制组织体系,强化组织领导。区政府副区长任副总河长,街道书记、主任任双河长,坚持开展巡河活动,针对问题现场调度,有效推动小流域治理及日常巡查管护等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坚持规划为先。邀请中山大学团队设计指导,对农、林、水利、环保、国土、建设、市政等各个系统进行全面梳理,形成海沧区过芸溪小流域农林水土统筹发展规划,指导推进小流域治理。三是统筹协调推进。同时推行 “山长制”,全面实现山体林地保护全覆盖。把过芸溪流域的“山、水、林、田、湖”作为生命共同体,统筹好上下游、左右岸。

  二、抓好点线面、有效改善环境

  一是清源截污,污染位减量。开展流域范围内工业污染源调查,全面整治以玛瑙加工业为主的小加工企业,共关停、搬迁违法违规企业270家。强化农村市政配套,投资2.9亿元对包括过芸溪流域在内的全区75个自然村进行截污纳管或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杜绝村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小流域。二是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沿线生态治理。启动三江口温泉湿地景观工程等16个流域整治提升工程,投资约4160万,以“恢复生态系统,打造河道景观,构筑滨水游憩系统,建设美丽乡村景观带”为目标,采取清淤疏浚、河道岸壁软化、建设滚水坝、增加绿道、观景平台等设施配套措施,全面开展流域生态修复及景观提升,切实改善沿岸生态环境。三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带动流域环境改善。开展农业面源技术推广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示范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新增沧江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多渠道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减轻农业种植灌溉水对流域的影响。

  三、富美结合、长效长治

  一是结合乡村特色,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引导群众将以往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二是按照“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理念,结合实际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经济,有效促进农民转产转业和增收,形成区域内要素良性循环。目前民宿、花卉苗木、农家乐、观光休闲为一体的都市休闲农业格局已初步形成,带动小流域范围内村民房屋、土地等租金上涨及村民就业,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福建“十三连冠”。三是全民参与小流域治理,变“以政府为主导”为“以政府牵头、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多元治理格局,充分发挥群众、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等作用,赢得市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实现公众智慧“最大化”。

  经过共同努力,过芸溪流域打造了Y型汇水河道、洪塘公园、三江口湿地公园等特色项目,20多年前水道宽阔、水流清澈的过芸溪正在复苏。流域内天竺山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洪塘村被授予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基本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民富的预期目标,城乡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要树立统筹统治的观念,以水环境需求倒逼,推进江河流域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依法淘汰关停,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规范养殖业,发展特色种植和有机生态农业,以流域为整体单元进行资源开发、环境整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和综合管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

                              (陈海建供稿 程则山编辑)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