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宁国市:“三有四分”构建农村垃圾治理长效工作机制

  安徽省宁国市按照三有、四分的要求(即有一支专业化的环卫保洁队伍、有一整套布局合理的环卫设施设备、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整治工作机制;实行分区包干、分类处理、分级投入、分期考核),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人员齐备、设施完善、保障到位的农村垃圾治理长效工作机制,日均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垃圾160吨,基本实现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日产日清、无害化分类处理全覆盖。

  一、部门协作、四级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坚持制度先行。先后制定《关于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意见》、《宁国市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实施方案》等10项制度文件,按照“一体化规划、网格化管理、差异化推进”的方式,建立人员齐备、设施完善、保障到位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二是强化部门协作。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置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五清一改”、乡村旅游等工作结合起来,做到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共同落实。具体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多部门配合,发挥工青妇作用,广泛开展“十星清洁户”创评、河长制、路长制等活动,建立各负其责,多部门协作配合的长效机制。三是实行四级联动。2012年起成立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领导组,先后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以及全市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动员大会、工作调度会、现场推进会,对垃圾治理和分类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建立 “市级领导联乡、市直单位包村和分片包干”工作机制,乡镇(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人承担第一责任人,明确一名分管负责人,设置环卫专干具体负责;村级层面由村书记具体负责,设置环卫专干组织实施;各组均安排1名人员具体负责和一套环卫保洁队伍,形成了“市、乡、村、组”联动工作机制。

  二、“两桶四个一”,抓好分类治理

  一是市乡村三级联动做好垃圾转运。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由各乡镇(街道)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委托村组聘请、与保洁公司签订合同等多种方式,按照300:1配备比例,核定保洁人员数,同时核定清运人员数量,组建保洁员队伍,具体负责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分类,以及由乡中转站向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心的转运。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心将生活垃圾压缩处理后,转运至海螺水泥窑进行协同处置。目前,全市共配备农村保洁员1316名、环卫车辆1044辆、垃圾桶1.4万个,设立垃圾中转站14个。二是两桶四个一做好垃圾源头减量分类。全面推广“两桶四个一”模式,为每户配备1只绿色可烂垃圾桶和1只黄色其他垃圾桶,为每个中心村或自然村设置1个建筑垃圾填埋场、1个废旧电池回收处、1个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1个沤肥池或发酵池,从源头上将农村生活垃圾分为可烂垃圾、可卖垃圾、有害垃圾、建筑垃圾和其他垃圾五类,实现对垃圾的源头减量分类收集。三是水泥窑协同处置做好终端处理。依托海螺集团宁国水泥厂,采取“政府补助、企业投资”方式,2017年建成日处理能力300吨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项目,在进行水泥熟料生产的同时实现对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2018年,协同处置生活垃圾8.5万吨。四是专项整治消灭陈年垃圾。以“三线四边”整治和“五清一改”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专项整治行动为抓手,重点对农村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道路沿线、生态保护地及景区周边等重点部位陈年垃圾进行集中清理。自2017年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全市累计处理农村生活垃圾12.8万吨,基本消灭了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的“垃圾堆、垃圾沟、垃圾坡”等突出问题。

  三、强化督查奖惩、调度资金营造氛围

  一是督查奖惩到位。将农村清洁工程工作纳入乡镇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常态化管理。每季度采取“明察暗访+现场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各乡镇农村清洁工程工作进行综合考评,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先进乡镇给予资金奖励,对末位乡镇由乡镇主要负责人在季度调度会或农村工作会议上作表态发言,调动乡镇工作积极性、主动性。2019年上半年,已发放以奖代补资金740万元。二是资金保障到位。在充分整合农村环境卫生连片整治、农村清洁工程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市财政每年安排1811万元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专项资金,常态化开展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在运作模式上,采取“市级奖补、镇村配套、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按照2:1的比例,由市本级和镇村分别承担农村保洁员工资及环卫设施投入经费。每开展一个垃圾分类示范点,市补助2.2万元用于购建“两桶四个一”,在运行上每个点另追加4000/年的运营经费购置奖品和增加督导员工资,鼓励分类好的农户。三是氛围营造到位。按照“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每年市政府与各乡镇签订农村环境卫生责任状、各乡镇与村签订农村环境卫生责任状、村委会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层层压实保洁责任。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栏、画报、一封信等媒介,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垃圾治理和分类知识;同时对垃圾分类效果进行公示,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每名党员带动几户群众,形成比学赶超氛围,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有奖举报制度,发动广大群众共同支持、参与、监督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

                           (赵林火供稿 王琪编辑)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