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县:探索“四种模式”完善“四项机制”推进农村粪污处理一体化

  河北省武邑县有524个行政村,农村人口2885065户,截至2019年,累计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44756户,计划到2020年全县改厕全部完成。武邑县积极探索粪污处理一体化,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思路办法。

  一、探索“四种模式”,推进粪污处理一体化

  武邑县将改厕与生活污水收集利用以及后期管护机制统筹谋划,探索建立了农村粪污处理一体化的“四种模式”。一是县城污水管网处理模式。将太平庄、小里台等25个城郊村、城中村的粪污全部收集到100立方米的大型地埋三格式化粪池,经沉淀滤出的污水接入县城污水收集管网,通过县城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二是分户及小型污水净化模式。在改厕整村推进村,通过地下管道将厨房、洗衣、洗澡等产生的污水收集过滤后进入污水收集桶,用于冲厕;在污水净化试点村,通过建设日处理能力0.3吨的分户式污水净化装置以及日处理能力5吨的小型集中式污水净化设施,将厨房、洗衣、洗澡等产生的污水通过净化实现水质达标,用于冲厕、灌溉、绿植等,实现水资源循环节约利用。三是乡镇集中收集处理模式。每个乡镇建设1100吨集中式污水处理站,同步建设1100立方米的大型地埋三格式化粪池。镇区污水管网接入污水处理站。聘请第三方公司,每10个村配备一辆抽粪三轮车,负责农户粪厕清掏,并运送至乡镇大型化粪池,化粪池内滤出的污水通过管道进入乡镇污水处理站,实现水质达标排放四是企业集中处理模式2019年初,建设了以粪污、玉米秸秆为原料的有机肥加工企业,年处理粪便能力超过5万吨,可实现全县改厕整体完成后粪便的综合利用。乡镇收集池经过沉淀的粪污集中运送到企业,通过除臭、物理消毒、脱水、固液分离等一系列的粪渣处理工艺,污水变清水,用于浇地或绿化,提炼出来的粪渣经发酵后作为生产有机肥的原材料,实现粪污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

  二、完善“四项机制”,推动粪污无害处理长效化

  武邑县通过完善以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乡镇政府为管理主体、村级为落实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以及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县域农村生活粪污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实现粪污处理零污染、长效化。一是领导管控机制。县级成立农村粪污治理管控领导小组,由相关县领导任组长,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督导;乡镇建立农村粪污治理管控领导小组,由乡镇长任组长,每村配备1名粪污管控监督员,开展各类管控运行情况的巡查监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多元参与机制。建设中,领导小组县领导多次督导指导,乡镇主动担当担责,全县先后组织3次培训会、4次观摩拉练、8次集中调度,各乡镇组织各类观摩19次,压力层层传递;村干部率先改,当示范,做模版;群众自己动手,主动参与,化粪池、蹲便器等所需坑道全部先行挖好,形成了县、乡、村、户四力合一,多元参与的良好格局。三是市场运营机制。建成后,每乡镇聘请一个第三方运营公司,所需人员全部从农村配备,负责农户粪厕清掏、运输和综合利用以及厕具损坏后的维修和管护。确保粪液满了有人抽、厕具坏了有人修、抽走之后有效用,形成粪污“管、收、用并重,责、权、利一致”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三、彰显“三个成效”,书写人居环境整治的美丽画卷

  以粪污处理一体化等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整治,坚持以群众期盼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目标,探索创新,着力补齐城乡短板,初步彰显了三方面成效。

  一是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武邑县今年完成改厕13780户,累计改厕44750户,占全县农户的72.9%。改厕整体推进村174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0%。一体化处理让粪污变成有机肥原料、污水净化达标,既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也使得昔日蚊蝇滋生的农村彻底变了样,更加生态、更加宜居。

  二是促进了资源节约利用粪污处理一体化,让污水变清水实现再利用,农民可用于冲厕、灌溉或绿化。全部推广后,初步测算每年可节约水资源500万方,仅此一项,全县农民可节省开支1000万元。此外,通过无害化处理后的粪污,年可生产有机肥5万余吨,价格每吨500元,与市场上每吨售价2000多元的复合肥相比,年可为农民节约生产成本7500多万元。

  三是有效转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粪污处理一体化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厕改后,不少农民在庭院里种上了花草、蔬果,处理后的清水派上了大用场,以往脏水随地乱泼、街上脏水乱流的现象彻底消除,广大农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石康华供稿 沈莹编辑)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