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减、除、加、乘”推进渔业转型升级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全区水产养殖面积6.72万亩,产值约18亿元,是浙江省内陆渔业大县。近年来,余杭区围绕“五水共治”总体部署,扭住“关停整治”、“生态发展”两个牛鼻子,全面开展温室甲鱼关停整治、黑鱼退养转产、尾水治理等水产养殖面源污染治理,强化政策扶持引导、转产转业培训指导、生态高效新型渔技推广,持续推进水产养殖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一、做实减法,全面实施“两鱼”整治

  率先启动、全面实施“两鱼”整治,累计关停整治温室甲鱼养殖201万平方米,实施黑鱼退养转产9122亩,涉及16个镇街1604户养殖户。一是深入调研,科学决策。区政府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街道开展多次调研,对全区“两鱼”养殖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分析论证面源污染治理方式方法,并通过邀请省市部门指导、参考周边区县做法、召开养殖户和村民代表座谈会等途径,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制定了对温室甲鱼实施关停整治、黑鱼养殖实施退养转产的工作方案。二是营造氛围,扎实推进。此次整治涉及面积大、从业人员多、时间节点紧。为确保有序推进,余杭区在发布全区整治公告后,从镇(街道)、村(社区)、村民小组等各个层面进行宣传发动,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养殖场(塘)等进行实地测量,建立一户一档,并在街道和社区进行公示。区农业、环保、财政等部门和属地镇街抽调干部成立工作小组,实行干部包组、联户、蹲点机制,落实法规宣传、政策引导、执法监督、进度核查等措施,每周通报工作进度。三是环环紧扣,多措并举。对申请清塘腾空和拆除移交的养殖户及时进行验收,并实施断水断电和设施拆除;对通过验收的养殖户进行镇区两级公示,及时拨付奖励资金,做到腾空一户验收一户、公示一批拨付一批。针对清塘水产品销售难等问题,帮助养殖户牵线搭桥,通过余杭农网、杭州龙网和农民信箱等渠道和平台发布产品信息,拓宽销售渠道。

  二、做优除法,深入开展养殖尾水治理

  在“两鱼”整治的基础上,余杭区在水产养殖面源污染治理的道路上并未止步。启动了全域的养殖尾水治理,进一步巩固提升治理成果。一是分类施策。针对小散户尾水治理难的问题,根据“试点先行、分类推进”的总体思路将养殖户分为三类:连片养殖面积50亩(含)以上主体,自主开展尾水处理设施建设;连片养殖面积50亩以下主体,由属地镇街组织实施,统一建设集中式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开展治理。对不具备单独建设,无法接入集中式尾水处理的主体,进行退养转产。二是长效监管。针对尾水治理点长效运维难的问题。余杭区对养殖尾水治理设施点位统一树立标识标牌,公布处理面积、工艺、检测结果、责任人等信息,落实专项经费,进行区镇村三级的动态管理,确保有效运行,尾水处理到位。三是源头减量。在养殖模式上,培训养殖户,推广池塘循环水养殖、种养结合等节能减排、节地节水等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和绿色养殖技术。与养殖户签订《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承诺书》,做到降低养殖密度,爱护尾水治理设施,有序排放尾水,自觉接受指导监督等承诺,从源头上降低养殖尾水的排放强度。

  三、做好加法,扎实开展养殖渔民转产转业

  一手抓两鱼整治,一手抓转产转业。余杭区统筹施策促进渔民增收,为生态环境根本性好转打下坚实基础。一是开展转产培训。区农业部门组建绿色使命技术服务小分队,编发技术资料,进村入户宣传,组织养殖户赴省淡水所、建德等地考察学习新品种新技术,并邀请专家介绍生态种养技术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区人力资源部门为转产养殖户提供就业指导和招聘信息推送,切实解决养殖户转产就业后顾之忧。二是加大招商引资。针对整治后土地利用问题,鼓励以村为单位,将土地统一流转到村经联社,由村负责进行二次流转,加大招商力度,引进生态农业项目,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大户等多种形式,形成种植、服务、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态种植模式,启动了运河街道千亩荷塘月色产业园等一批项目。三是规范养殖行为。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水产养殖行为的实施意见》,制定两鱼综合整治长效管理办法,建立水产养殖行为负面清单,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属地镇街将两鱼整治后续监管纳入社会治理大联动网格化管理;区级组织党建+渔业监管三农志愿服务队,对两鱼综合整治进行巡查,指导督促镇街管理工作。

  四、做强乘法,全力推动生态渔业落地生根

  余杭区以治水为突破口,全域推进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建设,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区转型。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合作。该区蓝天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与省淡水所合作,从甲鱼养殖转型罗氏沼虾繁育,两年产值过亿;恒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海洋所合作,建成全程采用水质水温调控技术的循环水鱼工厂。目前,余杭区已与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将为创建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将各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集聚,向池塘生态化改造、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建设、池塘循环水养殖建设、稻鱼轮作共生等方面倾斜。共整合财政资金1656万元,三年累计完成池塘生态化改造15355亩、稻鱼共生轮作10055亩,建成池塘循环水养殖试点11个养殖水槽81条、养殖水容量22275立方米。三是加强新型主体培育。积极培育有规模、善经营、懂营销的新型主体,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家庭农(渔)场、养殖大户为骨干,高素质渔农民为基础的现代产业经营队伍。全区50亩以上养殖大户220户,家庭渔场67家,渔业合作社30余家,涌现了蓝天、上升、恒泽、唯康等一批龙头企业和西湖之春、本牌、彪牌等国家驰名商标。

  (施金昌供稿 甄瑞编辑)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