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开展中,将生态高标、特色产品、产业链提升相融合,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三产融合发展为目标,统筹解决品牌建设、旅游发展、加工打造、质量监管等问题,不仅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效开展,更有力促进了一二三产有效融合,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一、突出生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一是注重精细化规划设计田块。项目实施前详细调查项目区内土壤类型、耕作层厚度土壤养分、生态环境等情况,对不同情况田块采用不同规划方法和平整工程设计;项目实施后及时评价田块整治的生态效果、改进设计方案,并做好农田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二是稳步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推进农作物绿色防控,实施土壤酸化耕地治理项目,严格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有针对性地指导农民进行定位定量施肥调控,防止过度施肥污染环境,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模式。三是强化统筹项目区情况施策。综合治理项目区田、水、渠、林、路等农业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耕地抵抗灾害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亩均粮食生产能力逐年提升。2016以来,该县已投入建设资金8026.47万元,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94万亩,完成小流域治理2.46万亩,土地整理0.88万亩,中低产田改造0.8万亩。
二、强化特色,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一是做强生态硒锌农业建设。全县建成生态硒锌大米、淮山、猕猴桃、食用菌、茶叶、笋竹等六大产业基地近10万亩,提升发展硒锌特色名优农产品9类128种,获评“中国硒锌农产品之乡”,生态硒锌农业已成全县乡村产业振兴的重点途径之一。二是打造特色农业认证品牌。创建“一县一业”淮山产业,完成淮山品种示范(展示)园和品种提纯扩繁基地种植72亩,引种淮山新品种23个;积极做好“三品一标”认证,培育区域公共品牌,增加产品附加价值。三是强化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累计培育各类合作社309个、家庭农村253家,其中:省级示范社11个、市级示范社17家;省级示范农场9家、市级示范农场12家。四是注重提升农业服务水平。发挥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推进示范区及周边辐射带动区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格局。
三、持续提升,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
一是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以主要蔬果生产基地为重点,支持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涉农中小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各类蔬果产地初加工设施。二是打造观光长廊、休闲步道。打造集新品种展示、试验示范与休闲观光旅游相结合的田园综合体,积极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建成观鸟拍摄点17个、观鸟走廊线路廊4条、观鸟民宿14家,初步建成洋龙油菜花-南山果蔬采摘-沙溪灵硕蓝莓-紫云闽学文化和生态观光-御帘历史文化名村-旦上观鸟;肖家山传统村落-玉虚洞红军战地医院遗址-罗翠火山口-村头村万亩苗木等乡村精品生态旅游路线,全力以赴助推乡村振兴。三是全面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重点推进食用农产品“一品一码”工作,全县共93家规模农产品生产经营新型主体注册录入可追溯平台并完善生产记录,凭证准出主体66家,占比82.5%;纳入省海洋渔业厅可追溯平台水产企业51家。
(汤成荣供稿 程则山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