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运用上层规划、建管并重、合力聚集、机制保障、全面推动等做法打出了一套建设“组合拳”,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态环境建设、群众主体作用上成效明显。
一、突出规划引领,提升项目层级
一是注重多规融合。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需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与农业总体发展规划、特色产业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相结合,明确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资金投向,突出加大对“三河一湖”(骆马湖、沂河、沭河、运河)粮食主产区、高亢丘陵特色农业优势产区的改造提升力度。大力改善生产条件,积极构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生产格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先后建成10万亩规模连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4个,部分乡镇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00多万公斤。二是贴近基层需求。结合新沂市以有机水稻为代表的绿色产业,以花卉苗木为代表的美丽产业,以水蜜桃、葡萄为代表的甜蜜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以镇为建设单元,深入现场勘察测量,“三上三下”征求群众意见,合理选定建设区域,保证项目符合基层和群众现实需要,真正做到连片开发,建设一片、见效一片。三是融入美丽乡村。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相结合,注重将工程的美观设计融入当地的农村风貌,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维护生态肌理,塑造苏北田园风光,打造出邵店镇朱圩村、窑湾镇刘宅村等一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二、强化项目建管,打造标杆工程
一是创新管理模式。针对新沂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任务重、范围广、责任大、人员少的特点,创新分片计划管理包干制,充分调动全员力量,日常计划清单式管理,加强片区间的沟通协调,形成上下联动、运转良好的工作格局。在高标准农田标段工程中,开展“比项目推进快慢,看工程进度;比项目质量优劣,看工程质量;比项目形象优劣,看工程形象;比项目管理水平高低,看管理水平”的“四比四看”活动。“大干一百天”,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每10天对各标段进展情况进行公示,每周对三个片区和监理工作推进情况进行通报。二是着力破解难题。面对去年下半年以来工程建设原材料上涨的严峻形势,新沂市抢抓主动,想方设法,帮助施工企业解决难题。积极争取原材料供给方对农开工程建设的支持,与地级市最大水泥供应商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水泥涨价的时候,只要交过定金的施工方,都按原价格执行,有效保证了工程施工不受影响。三是创新资金管理。积极探索资金拨付新办法,创新实行节点验收报账制,改变过去干完活才结账的报账拨款方式,当工程建设进度达到合同规定的节点拨款条件时,由审计单位审核工程量,履行相关手续,按节点拨款报账。当工程进度达到30%拨付20%资金量,进度达到70%拨付50%资金量,进度达到90%拨付70%资金量,有效帮助施工企业克服了原材料大幅上涨的压力,解决了资金周转难题。四是创新精品打造。严格落实现场勘测设计制、监理监管制、工程质量检测制、结算审计跟踪制、第三方验收制。将所有桥涵闸等单体工程设计改为全部混凝土结构形式,水泥路厚度设计标准在单价不变的前提下由省定的15cm提高到18cm;并在适宜地区探索试用全自动渠道现浇工艺,在防渗渠施工上采用自制一次成型机,由预制渠改成混凝土现浇渠,生产出来的防渗渠质量高、形象好、美观大方,据测算每公里节约施工成本达到10%。通过采用新设备、新标准、新工艺、新技术,实现了工程内在质量与外在形象的双提升。
三、积极转变思路,集聚建设合力
一是激发镇级活力。项目镇村是农开项目工程的建设者与使用者,从项目立项规划到实施管理,新沂市注重发挥镇级主体作用。创新实施镇(街道)承担项目实施主体的做法,组建成立镇街项目建设指挥部,做到“一套班子、一处场所、一块牌子、一套制度”,充分发挥镇村在宣传发动、清障协调、矛盾调处工作中的优势。二是发挥“第三方”力量。结合推进“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监理、审计、检测、设计等第三方中介服务部门全过程参与项目建设的作用,着力加强对中介服务单位的考核力度,尤其是对项目监理公司、监理人员的履职尽责情况进行严格督查,制定考核细则,严格奖罚机制,严格履行双方合同约定,严把工程开工关、材料质量关、施工工序关、工程检测关和竣工验收关。三是强化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农开干部的责任担当,积极开展“同事间比、请进来讲、走出去学”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以“每周大讲堂”为平台,组织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大讨论”、“书香农开”、“学习十九大,干好新农开”主题党课等活动,组织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
四、创新保障机制,推动改革落地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任第一组长和组长,下设五个专项小组,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每年初印发年度项目实施要点,切实强化工作指导性、规范性。二是强化资金整合。深化国家涉农资金管理改革,积极整合水利重点县、土地整治、千亿斤粮食、农村道路提档升级等项目,统筹申报、集中投向、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三是强化督查考核。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列入全市“三重一大”,按月督查通报,并直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连续3年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镇(街道)重点经济工作考核。
五、释放杠杆效应,聚力强村富民
一是提升农业发展层次。在项目区大力推进土地规模流转,因地制宜发展有机稻米、优质粮油、绿色果蔬、花卉苗木、健康养殖五大领域特色农产品,聚力打响新沂水蜜桃、巴山葡萄、鸭田生态米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据统计,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带动下,全市高效设施农业以年均2万亩的速度递增,目前达到42万亩,占耕地比重35%。二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村河道、路渠、田间、“四荒”等空间进行全域清理,一律收回被个人侵占的集体资产资源,并纳入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监管。据统计,通过农村公共空间治理,村均增收超10万元。积极引导各村抓住高标准农田建设红利,因地制宜发展资源开发、资产经营、产业发展、服务创收、股份合作、联合开发等“六型经济”,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三是加快富民增收步伐。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工程实施期间,一些项目村群众投入到单体工程建设中,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每人每天可以获得120元左右的劳务性收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鼓励引导项目区龙头企业通过优先用工、订单农业、土地入股等方式,与低收入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发展建设三合村设施瓜菜基地、陈墩村稻虾共作、刘冲村苗木基地等等一批带动能力强、低收入农户参与度高的扶贫产业项目。
(鲍为民供稿 程则山编辑)